对语文课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备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通过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去理解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对课文(即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具体感知、理解、解释、体验、建构、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认识客观与自我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记叙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具备文本解读的能力,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丰厚的阅历和深入的探究文本,通过深入浅出地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树立语文意识
生活处处皆语文。何谓语文意识?张志公说“语文课,要抓住语文训练(也就是教学活动)打进去,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思维训练都有了,如果语文训练抓不住,别的东西就都抓不住了。”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并强化这种意识呢?首先,必须反复细读文本。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才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二、 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要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要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确定精准的单元目标;要找
2 / 3
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有效进行多元解读;可从抓住文本内容、抓住文本语言、抓住文本主旨、抓住人物形象、补充文本“空白”等方面有效切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二)素读
1.即我们要敢于直面文本。直面文本,是研读文本、把握作品精髓的最真挚的态度和最重要的途径,文本是我们读者与作者之所以能见字如面的媒介。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作者,因为面对文本的那一刻,我们就是彼此的唯一。我们需要做的是逐层剥开将文本包裹得严严密密的外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解读属于自己文本,以我们赤诚的心灵和情感要求来面对文本,寻找一种线索,来触动文本所隐含的作者的心灵世界与读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而最终能品读出它本来的动人容颜。
2.突出重点,扣词析句。深入词句,关注细节,品味语言艺术;吕淑湘说:文本解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依据课标、编者意图、学生认知规律,要围绕语言文字训练来精选关键学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内容挖透,任务明确,目标有效分解,特别要注重方法指导。精选学点,目标有效分解,方法指导最重要。
三、助读
1.了解作者,探寻背景。读文本必先要读作者,读作者的人生经
3 / 3
历,情感内心世界。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或者对创作的影响。如季羡林老师,是国学大师,一代名儒。他却一直珍视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平凡自然之物。这正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他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打动之处在于那些讲真话、诉真情、不矫饰、无造作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纯净透明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真情”是他永远创作的主题,真情在季羡林的作品中,是真实的本质,是真实的内化,是真实的真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如果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特色,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解读文本,视觉多维。从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从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答案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恰当地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作家的其它作品,作家创作意图,以及他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即要关注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从课标,单元要求,文本的内容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应该落实知识、训练重点,选准训练点,采取有效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悟读。视野开放,多元解读,回归文本。从作者意义、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方面阅读。即作者想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图,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和学生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