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
-01-
相比齐国、鲁国等国家,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郑庄公是第三任国君。
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这是她的历史称谓。在春秋时期,贵族女子最常见的历史称呼,是谥号加族姓。姜是她的姓,她的母国申国是姜姓诸侯国,武,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左传》中,妇女记录名字的极少,除了这种历史称谓外,其他的一般为伯姬、仲姜——排行加姓,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姬大姑娘、姜二妹子。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寤生和共叔段。生寤生时,“惊姜氏,故名寤生”。
对于“寤生”二字,历史上杂说纷纭,有说难产的,有说做梦的时候生下来的(多神奇呀!),有说生下来窒息的……
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逆生说(即难产)”最先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又有后代学者从通假字研究入手,认可了这一说法,所以是后世普遍采取的说法。
无论如何,夫人姜氏是被吓到了。想武姜一富贵命,丈夫是国君,按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老爸或兄弟十有八九也是国君,她的起点是别人不可想象的终点,一辈子顺风顺水的。生孩子难产,对她可能已经很了不起的难事了,所以对寤生不说深恶痛绝,也是切齿腐心,讨厌得很。
共叔段(姬姓,郑氏,名段,叔是排行,共是他最后逃奔并居住的地方,共叔段是历史称谓)是小儿子,姆妈疼满崽,本就会受宠些,又没有在生产上给武姜造成什么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于是特别疼宠共叔段,多次向郑武公请求立他为太子。至于那讨厌的大儿子,哪凉快呆哪去吧!
贾赦抱怨贾母“心偏到咯吱窝去了”,寤生表示,能有个咯吱窝让他待待也心满意足了。
还好,武姜的枕头风作用不大,郑武公并不想挑战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于是太子寤生继承了郑国君位,即郑庄公。
郑庄公一即位,武姜为共叔段讨要封邑,请求将制邑封给小儿子。
制邑在汜水边上,后世另取名叫汜水关,据说西周第五任国君满(满是他的名字啊)喜欢巡游天下,曾经在制邑这里养老虎,所以制邑也叫虎门关。
这样说,可能不能知道制邑的战略重要性,但一说“关二爷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地儿了。这可是三国时,董卓和十八路诸侯两军对垒的地方。《水经注》这样描述虎牢关:“萦河带阜,绝岸峻周,高四十丈许,城张翕险,崎而不平!”(罗贯中将汜水关和虎牢关写作两个地方,由此后世学者们认为,这位著名小说家地理知识不太好,于是我们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也成了个路痴,从曹营奔回刘备身边,200来里地,他要绕来绕去地过五关斩六将,不怪曹丞相追不上他,二爷不走寻常路呀)。
这么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当然不愿意封给一个抢了他全部母爱的弟弟。咱互相如何厌恶,难道你们心里就没点X数么!
郑庄公巴不得从来没有这位弟弟的存在,但身为一国之君,养气功夫那需要很了得,情绪是得让人猜不着的,喜怒是得异于常人的,格局那得不一般高的,否则,专家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历史的耻辱柱,时刻对他们虎视眈眈着。
他正襟危坐,冠冕堂皇地说道:“制地啊,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曾死在那里,不吉利呢。其他地方都随便你们挑。
虢叔是制邑以前的封君,在周幽王时期,因为恃险而不修德,被郑桓公给灭了。
郑庄公给的理由很充分,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武姜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京邑。京邑也是个防御重地,在今天河南省的荥阳,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是依靠扼守荥阳成皋对抗项羽,虽然最后被攻破,却也将项羽打得心力交瘁、焦头烂额。
郑庄公神情严肃地答应了这对作妖母子的请求,心里应该是很轻松又自得的,事情并没有超出意料之外。只要制邑在自己手中,一切都可以静观其变。
共叔段去了京邑,当时人称段为京城大叔。古代“太”字和“大”字是相通的,人们把“太”字写成“大”字。太,意思是位在前列,京城大叔就是在京邑的国君最重要的弟弟,有点“皇太弟”的意味。
郑庄公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很是放心又得意,但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哦,是国君不急大臣急啊。
大夫祭仲(字租,很贤明的一个大臣,和被孔子高度赞赏的郑子产的墓是在一起的)跑过来,满脸忧虑道:“凡属国都,城墙高度超过三百丈,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城邑,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制度,将来君主会有不可预测的祸害啊!”
寤生眉头拢成两佗疙瘩,两手一摊,装模作样地无奈道:“姜氏要这样,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祭仲可受不了他这副面团样:“姜氏这种贪得无厌之人,有什么不想要的?您还是快点做打算吧,不要使事态更加严重,到时候就不好处理啦。蔓草犹不可除,更何况像您这么宠弟弟呢?”祭仲建议要限制共叔段的权势,否则就像野生的杂草,滋生蔓延不易剷除。(后用蔓草不可除为防患未然之典。如唐.岑参《骊姬墓下作》诗:“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古。”)
嗯,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于是郑庄公向这位老部下——年纪很老的部下透了个底:“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们静静地看着他作死就好了。
这个流传千古的成语,就从郑庄公口中这么流传出来了。
祭仲政治智谋也不是盖的,立即点点头:“ok,信号已接收到。”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共叔段那边呢,看到自己这么轻易得到了一块防御重地,野心像蔓草一样,被父亲压下去的雄心壮志又升腾了起来,小动作越来越多,他要求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在向寤生效忠的同时,向自己效忠。
坐不住的大臣越来越多了,大夫公子吕(名吕,字子封)对寤生的不作为都有小情绪了,跑过来对寤生表达自己不满:“国家不能忍受这样政令出自两门的情况,国君你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如果您打算将君位让位太叔,下臣就不和您玩了,去侍奉他啦;如果您没这个打算,就快点行动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您这么吊着不是个事儿啊。”
寤生不甚在意地挥挥手:“无需烦恼,他会自取灭忙。”至于怎么灭亡,有我这种高智商的人就行啦,您回去安生歇着吧。
老百姓有没有其他想法不知道,反正共叔段想法是更多了,他进一步要求西边和北边的边邑完全效忠自己,势力直达廪延(今河南延津县北)。
公子吕实在没有那么好的心里素质,又滴溜溜跑过来:“行啦行啦,已经够啦,如果段的势力再扩大,就无法限制啦。”国君,您小心玩心跳玩脱线啊!
郑庄公不在意地挥一挥手:“没事,他不行仁义,民众就不会和他亲近,站得越高,摔得就越惨。”这一波装逼,简直死教科书级别的。
共叔段一直没闲着,估摸着自己实力差不多了,终于,加固城墙、聚集粮草、修缮武器、备足了步兵和战车,加上武姜做内应,要来打一场有准备之战。
可惜,他没有听到两百多年后一位孙姓军事家说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哥哥郑庄公等这一天等得比他还久。
郑庄公这边连共叔段军事计划的细节都知道了,也不知道是给他埋了多少钉子。共叔段一行动,公子吕立即被派去攻打京邑。
段之前势力有多膨胀,现在失败就有多惨烈。他人还在攻打郑都的路上呢,大本营就没了,于是当机立断,撒腿往北跑到了鄢邑。可惜对手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他被寤郑庄公攆狗似的,一直跑到卫国的共地,才得以苟延残喘。
-02-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于是就在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出自郑庄公之口,一直流传到今,用来形容一个人坏事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忙。
实际上,对于这个故事,《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不约而同地对其兄弟二人都做出了批评。
说他们做弟弟不遵守弟弟的本分,任意胡为;做哥哥的不像做哥哥的,不说去教诲弟弟,简直是在处心积虑地想要去杀了弟弟;两兄弟相争像是两个国君在打仗,所以称之为“克”字。所以《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
而处心积虑这个成语,就出自《谷梁传·隐公元年》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郑庄公知道母亲偏心,弟弟从小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格,所以对母亲和弟弟的一切要求,他都答应,以骄其心志、盲目其自信、膨胀其野心。但在暗地里却预作防范,提前做了准备,每一次共叔段的得寸进尺,都是郑庄公给他下的一个圈套。共叔段就这样一步步愚蠢地走向郑庄公为他准备的陷阱,等郑庄公完全掌握道德优势后,圈套扎紧,共叔段也就走上了绝路。
郑庄公这是存心已久,费尽心机,要害死自己的弟弟。
用老子的话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如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仁君汉文帝,他杀死弟弟刘长的手法,就与郑庄公如出一辙。
汉文帝利用淮南王刘长“刚直而勇”、“不好学问大道”的弱点使其“骄蹇”,一步步地走上不法的道路。
汉文帝皇帝即位之初,要将刘长的封地换到淮南这块丰腴的地方,刘长摆手推辞,汉文帝笑眯眯的,咱俩亲兄弟,谁跟谁呀,我做了皇帝,怎么着也得给你换块好地方呀,于是,刘长得了三县之实,特别丰厚;文帝三年,淮南王刘长入朝时,和汉文帝同辇,直接叫他做“大兄”,汉文帝满脸笑容的也不在意,使他更加看不清自己,更加骄横;刘长杀辟阳侯,汉文帝非但不治罪,反而赐他美人黄金,杀人是不对,但弟弟你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回封邑后,刘长更加恣意,连皇太后的馈赐,都嫌弃不要,文帝也不斥责,仅让国舅拨昭致书劝悔。最终淮南王在盲目自信中骄纵谋反,自取灭亡。
汉文帝这就是用“阳予阴夺”之术达到了“予之危害”的目的。
当时大臣袁盎就毫不客气批评了汉文帝,说“陛下为有杀弟之名。”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果然,还是韩非子的话有道理呀:皇权总是血淋淋的。
-03-
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做多了,最终自取灭亡。
哥哥 “处心积虑”,费劲心机,一心想要杀害弟弟。
或说哥哥阴狠毒辣,或说弟弟狼子野心。不同的价值观,对这些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历史故事,向来是最难得出定论的。但我们不论对错,就简单粗暴地以成败论英雄来看看这个成语典故。
历史记录“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时,已经是郑庄公二十二年了。若是郑庄公一即位,共叔段就策谋造反,应该在更早,他就谋求势力了。也就是说,他为最后起兵叛反的那一刻,准备了二三十年。而他的失败,是那么不堪一击,几十年的人生,在他哥哥郑庄公眼里,估计就是个笑话。
共叔段相比郑庄公,智商根本不在一个层级,同一个爹妈生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当你智商不够的时候,还是先做个好人吧!否则,你以为别人对你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只是对你恶势力束手无策时的无奈诅咒,而实际上,他们可能早就挖好坑,就等着埋你了。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参考文献:
[1] 桂敏玲. 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D].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方胜. 《左传》“寤生”释义考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2,33(3):13-14.
[3] 曹金兴. “寤”字的四种说法[J]. 咬文嚼字. 2005,09:14-15.
[4] 胡伟. 中国古代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J]. 法制与社会. 2013,33:8-9.
[5] 刘宁. 从《左传》看嫡长子继承制与春秋动乱之关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34-37.
[6] 陈习刚. 唐五代以前虎牢、虎牢关问题考论[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5,04:77-84.
[7] 李国帅. 《三国演义》地名辨正[J]. 中国地名. 2016,10:20-21.
[8] 杨早.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J]. 博览群书. 2015,5:69-61.
[9] 胡安顺. “郑伯克段于鄢”考辨[J]. 历史地理研究. 1998,27(1):25-29.
[10] 赵明正. 汉文帝形象新读[J]. 文史知识. 2004,3:88-94.
听说,点赞的人更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