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血钻》
看老罗童年的回忆也不免的想起自己身上的一些相似经历,比如:小学初中早晨上学的时候在门口、操场或是走廊上如果见到老师要记得主动问好。
近期突然冒出的一个感觉,觉得小时候住过弄堂是很好的回忆,越长大居住条件越好越舒适,但总感觉现在出生的孩子多半体验不到我们小时候的快乐了。其实这本质上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传统观念,每一代人都如此。我们偏向于认为易于孩子们一块儿玩耍的老弄堂会更开心。但在高楼大厦出生的孩子也有他们的沟通方式,比如现在三四岁的孩子就会玩ipad,再过十几年出生的孩子也许都不会写字,因为我现在一年也用不了两支笔。我们觉得这样不好,就跟老一辈儿的感叹现在人不写书法一样。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一切都在飞速被数据吞噬,未来我们会不会不再是个体而是依靠数据睡觉吃饭运动的半机器?讽刺的是居然我一直想要从事的就是用互联网连接的服务。我这种人在自己没想透的时候就成了推手。(当然我描述的是现在远没到达的一种科技时代,现在还处在利用数据与网络可以简单帮助我们更方便的打到车的阶段。)
《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这本书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简单收录了老罗的几次演讲,看书就少了很多演讲带来的渲染力。老罗的几次讲演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实用的就是帮助我在大学台上说话都完成的比较好,其中确实有很多技巧。也是那段时期才理解:“阿,原来数学真的能锻炼语言逻辑”。虽然数学和语言看不出一点关系,但数学锻炼出的逻辑思维,和说话逻辑的思维是一样的。可惜了,中学时代大部分时候都在“学这个有什么用?”的想法中度过。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培养孩子对网络或者数据在生活的有趣应用、让孩子体验到语言文化的乐趣、文学兴趣,与枯燥的课程一同进行,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这是几年看视频就记录下来的一个案例,现在翻到再看依旧这么有趣。传统经济学假定人在市场上进行消费、交易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个体。但是它解释不了一些个体的差异,一些具体的非理性行为。而行为经济学侧重解释这样的东西,书中找到大量这样的案例。“当我们去买一个东西,进行消费的时候,除非我们是这个领域的业内人士,要不然一个东西值不值这么多钱,应该值多少钱我们其实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判断的依据就是做一个笼统的甚至粗略的横向比较,根据这个结果,来决定自己应该买哪一个。”所以第二个方案显得第三个方案特别超值,刺激了消费。
这本书不是成功学,也绝不告诉你努力就能成功。他就是老罗经历中的一些做对的、失败的分享和牛。顺便传播一些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来注定改变这个世界,区别是我们让这个世界又好了一点点还是让世界又坏了一点点。反正无害吧,虽然老罗也有很多缺点,但我还是挺喜欢他。
最后摘录一段书中的摘录,凯鲁亚克: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看了一部老片:《血钻》。19岁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是资源。自然资源:水、食物、石油、矿产等。人为资源:房子、汽车、飞机类似。商人发明了钱和汇率让这些资源得以流通,武装力量用刀和枪掠夺资源。
商业把这些资源进行组合和生产并包装成正向、美好的事物。通过强化每个人的欲望产生购买行为,换更多钱。钱是资源,钱是人印出来的,而资源就这么些,大家都在抢,整个世界停不下来,也不可能停。欲望就是无底洞,人也是在进化的过程。不产油、不挖煤、不开车、不用电,我们谁也做不到。钻石是冲突的,人们就开始抵制,换成石油就没人干了,经济靠它烧着。很难想象未来,如果必需生存资源发生危机。
我不是资源保护激进分子,20岁之前我还是那么崇拜商业(当然现在我依然喜欢),最喜欢的学科是市场学。因为喜欢商业所以我从不仇富,但看到那些不是靠自己获取金钱或者不是靠正向合法渠道获取,头脑简单、一身肥肉的人,我还真挺为资源感到惋惜。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节俭,永远适度、不浪费,而和我所有的资源多少没有关系。钱是宝贵的资源,这个世界需要钱的地方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