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8804页 卷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先天元年 公元712 唐睿宗禅让太子李隆基 但太平公主仍把持朝政 宰相刘幽求经唐玄宗许可密谋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事未发而败露 经玄宗向太上皇睿宗求情才得以免死 但幽求被流放到了封州(广东新兴县东南、开平县西)
由此精彩的故事开始了 太平公主党羽催湜暗示广州都督周利贞做掉幽求 桂州都督王晙知道这一阴谋后 扣留了路过的幽求 催湜屡次发牒文逼迫王晙放人 幽求也劝王晙放他去广州赴死 不愿连累他 但是王晙拒绝 他说的话非常感人 “所坐非可绝于朋友” 作为朋友不忍离他而去 “因公获罪 无所恨” 因公家事获罪 没有遗憾
当时朝政昏暗 自保尚难 王晙不惧权贵 于公保全国家忠臣 于私保护受难朋友 大义凌然 难能可贵
幽求终究是没有被遣放去广州 由此保全了性命 太平公主竟没有再追究此事 王晙也未受牵连 此事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讽刺的是催湜和刘幽求的关系 唐中宗时期韦后乱政 催湜参与了太子李重福诛杀韦氏的政变 事情失败后罪当死 还是刘幽求多方保护才得以免死 之后催湜投靠了太平公主 在这件事情上居然要置幽求于死地 不过也可以理解 催湜既然上了太平公主的船 就要力保这船不翻 刘幽求曾成功协助李隆基发动政变推翻了韦后 所以在催湜看来 幽求是李隆基的人 迟早要一起推翻太平公主 因而除掉他以绝后患
个人的感受是两个:
第一 革命这种事 各人动机不一 幽求为了国家大义 紧跟弱势的李隆基发动政变 或许同样也为了大义 营救诛杀韦后失败的催湜 依旧是为了大义 不愿连累朋友自愿去赴死 为了个人前途者可能不会如此 而催湜这类人便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心狠手辣 忘恩负义 第二 令人感慨的是 幽求救下的催湜 日后却要治他于死地 人生讽刺 莫过于此
再往后一些 唐玄宗李隆基推翻了韦后及其党羽 催湜因曾参与谋划毒杀玄宗 被赐死 刘幽求重新入朝为官 但后来因与宰相姚崇不和 多次被玄宗贬官 后愤郁而死
个人的启发有两个:
一是 既做大事 当从大义 而非个人私欲 不然事必不成 因为出发点不同 会影响事情的决定和道路的抉择 从大义纵使失败也是英雄 为私欲只会路越走越窄 像催湜选的路 没走多远就完了 现在本人连百度都搜不到了 另外可以联想到的还有个例子 武则天临朝称制时 李绩(李世民大将 本姓徐 赐姓李)之孙李敬业发兵讨伐 声势浩大 当时骆宾王帮他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 其中的“一抔之土未干 六尺之孤安在”看得武则天都感动 但是李敬业没有帅义军直接攻打东都洛阳 而是谋求霸业根基先取了润州(现江苏境内)显然是想趁机分割天下 这就给了武则天准备反击的时间 后来李敬业果然被围剿而失败
二是 审时度势很重要 时代需要 当进则进 时代变化 能变则变 不变则退 刘幽求参与政变 是时代需要 他也是奋不顾身 同时自己也有能力做这个事 玄宗当政 需要姚崇这样的能人以革政弊 在玄宗心里可能觉得幽求诛乱可以 治世不行 刘幽求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觉有功于社稷 定要和姚崇争 结果让玄宗心生厌烦 被逐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