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3 0℃~3℃ 期末考试加油!
每个人提起沙漠,首先想起的就是它的荒芜,干旱;而我,想到的是它的温情。这股温情不是来源于我的家乡--新疆,而是从三毛的文字里,一点一点的渗透到我的心里渐渐的,温暖了我,也让我对沙漠有了新的认识。
每一次我拿起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沙漠的环境我十分了解——干旱,昼夜温差大,生活用水极少。
哪有人自愿去沙漠生活?
在那里生活的除了本地土著,就是为了工作不得不在那里的人。大多数说起沙漠的人都会提起那里的贫穷与落后,他们对那里有深深的畏惧。这来源于沙漠恶劣的环境,土著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沙漠地区生活的人们的文化误解。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个来自台湾的文艺女子,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以及一种从心底认为她很傻的感觉。
撒哈拉——荒凉与落后的代名词
她从小生活在台湾,连稍微干旱一点的地方都没去过,就毅然决然的去了撒哈拉——一片大沙漠。只为了看到照片时产生的一缕前世的乡愁。至于感觉她傻,是因为她原本生活在繁华的台北,却要跑去撒哈拉。
一片沙漠,荒凉透顶的地方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无疑是傻到家了。再读时,心中的震撼依旧,但是认为她很傻的感觉却淡了许多,关注点也有了不同。
沙漠里的房屋自然比不上城市的舒服
但是她却把那样一间简陋的屋子收拾出了不同的样子,充满文艺的气息,有玻璃房顶的花房、挂满各国手工作品的墙。
如此种种都令我心驰神往,文艺的气息不由自主的流露。虽然后来花房的玻璃顶被邻居家的山羊毁了,但是却令沙漠给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甚至看完很久,我都在思考:如何在家里也能弄个玻璃顶的小花房,在里面种上喜欢的植物,再摆上吊椅。学习之余,窝在吊椅里,喝喝茶,看看书,晒着温润的阳光。
后来,在一次考试中
我又看到了撒哈拉是语文阅读题
当时我很激动,也很开心。答完题回家,又把这本书找出来,细细的读了一遍。这次,我好像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三毛和撒哈拉的那缕乡愁是从何而来。不得不说,从三毛的文字里看,她在撒哈拉的生活远比她原来在台北的生活,甚至比西班牙留学的生活,更加的适合她;去抓鱼卖鱼,无照驾驶,和警察斗智斗勇。如此种种,都让她活的恣意洒脱。
大概这就是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撒哈拉吧!那里才有最适合她的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撒哈拉
不是那片撒哈拉不存在
而是我们不够勇敢,不能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中学时,我们在随性而为之前,要先想到作业做了没?琴谱练熟了吗?家长会允许我们这样做吗?种种顾虑让我们逐渐变得缩手缩脚。大学时,我们又被生活费等琐碎的事情所扰乱,约束,却又在大千世界中被各种诱惑所引诱。如此种种,都制约着我们无法放手一搏,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撒哈拉。有人说,
这是我们成熟了,懂得顾全大局了
但恰恰是这样的顾全大局,让我们少了勇敢,多了优柔寡断。总是在担心安全,担心财务的时候,与自己的撒哈拉擦身而过。虽然,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什么都不缺,也都过得很好。
但总是觉得好像少了那么一点东西
于是总是提不起精神去做“该做的事”
就算做了也有几分差强人意
高三时,一个玩的好的同学小T从理科生转去读了文科。哪怕那时候课已经学完开始复习,为了一直喜欢的历史。他也不顾家长的阻拦去读了文科。在他去了以后,我再见到他时看到他的脸上多数是开怀的笑容。哪怕为了赶上老师的进度,每天学到凌晨四点。哪怕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小T脸上都是笑,
那种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那里面带着的是满足
但又不仅仅是满足
还有些我看不懂的情绪
这深深地震撼到了我,那一刻,我觉得和他比起来,我就是个懦夫,没办法抛下一切去读美术。所以他那种笑,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有。
如同三毛在书中所写到:
“飞蛾扑火时,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我想她去撒哈拉时也一定极为快乐的,因为她遵从了本心;小T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撒哈拉。但是和飞蛾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粉身碎骨而是在其中成就自己体会了大多数人无法体会的快乐。
三毛的撒哈拉是与荷西的生活,小T的撒哈拉是历史,我的撒哈拉是美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撒哈拉,并为之努力,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始终在撒哈拉的外围游荡。于是只能远远的羡慕他们肆意的生活,和脸上张扬的笑。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撒哈拉,但是你要是不敢去找,不敢去体验,
怎能知道在撒哈拉的荒芜下
存在的是光怪陆离的世界
THE END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曹瑞楠
责任编辑 | 曹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