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项别人一眼看不出的能力,就是研读教材的能力。
余映潮老师说:“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有艺术地分析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有了教师的精读,才可能有精彩的教读,才可能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我现在的理解水平,读“厚”,就是会把相关的课文及资料进行整合;读“薄”,是学会总结归纳相关材料的共性。而我一直就是教材教材的搬运工而已。没有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的理解,上课味同嚼蜡。
郑桂华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两个阅读状态,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二是语文教师的身份的阅读。自然状态的阅读,是老师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完成对课文的阅读,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体验。语文教师的身份的阅读,是老师对课文的用词、结构,甚至标点符号的用法独特的理解。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借助现成的资料,进行教学参考书的迁移,用的都是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快速,但因为没有经过自己的认真的推敲,教起来容易缺这少那,容易浮游无根。是把别人的课件拿过来用了,但是总觉得磕磕绊绊,用着不是那么顺手。归其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语文课堂上,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式是语文实践活动。好的语文老师,并不是每天都在分析课文,也不是整天在讲解试卷,是创设了许多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提高。
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有有效,一定要看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有多少思维含量参与。余映潮老师说:“多少思考的成分、欣赏的成分和探究的成分,在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就显得浅易,欠缺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呢?
余映潮老师提出了几种主体性的课中活动:
一、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余老师的课朗读活动进行得非常充分,每次朗读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任务是从易到难,阶梯性的。
二、学生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语言学习活动。对于这项活动,我的理解是,对文章的作者及背景的了解,重点词语的掌握,特别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归类,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积累。
三、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的处理手法比较细腻的品析活动。这项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赏析语言,可以从句式、手法等角度来进行分析。
四、学生占有较长时间的目标较为明确的课堂交流与交际活动。
五、学生有成“块”巾时间进行想象、研究或创造的活动。这属于语言表达训练的层次,如果难度大的话,老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模板,让学生先模仿,再自己独立地说或写。
我们的课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有所收获。
我现在,缺少创设活动的能力,只能先改变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