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700个字,预计4分钟。
1.
周六早上起床时,发现头很痛还伴随着恶心。这种疼痛让我不敢随便乱动,心快速跳动的时候,疼得越厉害。
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吃药缓解疼痛。
但是这时我突然想到人体的免疫力,想到这里心里也有个声音:不吃药,明天也会好的!
因为没有要紧事,我也不着急,就扛了一天。第二天,天气很好,我醒了以后,发现头痛果然好了!
就在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词“反脆弱”。
是的,这个词来自一本书《反脆弱》,没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这个词,因为这是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新造的一个词语,大家可能对他的另一本书《黑天鹅》更为熟悉。
2.
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呢?
我突然觉得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学会把反脆弱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最近,“内卷”一词成为了热门,想想也是,从学生到职场,从学历到资历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稳稳当当干一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现在似乎行不通了。
另外,世界变化莫测,谁也不知道,几年后是个什么样。所以了解一下反脆弱性,学习一下反脆弱性的策略是有必要的。
反脆弱性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
就是在波动的情况下,脆弱的东西往往会失去很多而得到很少;反脆弱性相反,它不仅能够损失很少还能从波动中受益。
其实,我们人本身就存在反脆弱性,只不过过于依赖外部条件,使得这种能力不断被忽视和减弱。
除了我自己上面的经历,这样的例子很多:
例如,我们打的疫苗,就是通过少剂量的毒素使得身体对更大剂量的同物质的毒素产生抗体。
例如,一个人想要快速掌握英语,就直接去说英语的国家,在压力的刺激下,我想大部分人不但不会被压倒,反而能快速掌握英语。
例如创新,都知道创新是很容易失败的,但是人却能不断从中吸取经验,直至成功。
……
观察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反脆弱最终的收益是超过损失的。
3.
书中也给了我们可以付诸实践的方法。
(1)杠杆策略
这里的杠杆的两端不是均衡的,它是指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而不采取“中等程度”或“温和”的风险态度,其目的只要是在波动中使我们尽可能处于稳定状态甚至获得收益。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有一笔资金,90%的资金放在最保险的投资上(基本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剩下10%的资金则投资于风险很高或者极高的证券。
这样一来,如果有损失,我们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如果有收益,它可能是没有上限的,同时还可以使我们免于极端情况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所有的资金放在中等风险的投资上或者都放在最保健的项目上,那么我们要么会承担很大的风险,要么不会有翻盘的机会。
好吧,让我们回到现实,毕竟投资的事情可能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毕竟存款都没有超过四位数。
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策略:
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很多人看到自媒体的机会,头脑一热,全职搞自媒体,当然有人成功,但是失败的更多,因为他们完全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下。
相反,那些下班后把自媒体做的有声有色的人却更令人羡慕,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放在工作上,剩余的时间放在自媒体上,既能够工作支撑生活,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考研热,很多工作好几年的人,突然辞职考研。我也没有资格去说这样的选择不对。
我只是想说这样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将自己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
其实在我们脑子“发热”的时候,都可以采取这种策略去试错。
(2)学会做减法
我们在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很多因素,导致我们越想越糊涂。
其实有个简单的做法(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来分析一下,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和收益。当然也需要我们收集一定的信息。
在一张纸上,写上做这件事情的收益和成本,然后比较一下,这样比乱想好得多。
举个例子来说,现代的科技产品,特别是手机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看到很多人换手机的速度也很快,我也会有这种冲动。
我在考虑换手机的时候,往往会找很多的理由,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说明我在说服自己。
抛开这些乱七八糟的因素,我究竟需不需要换手机,就去看看核心的问题:收益和成本。结果比较下来发现,唯一的收益就是手机运行快了,效率提高了一些。
当然,更多的时候时感性占了上风,但是至少知道了该不该做的问题。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反脆弱》,书确实有点厚也比较难懂(我也没有完全搞懂),但是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和指导,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