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们的那些忙,茫和盲
回想我们小时候,上学都没有接送这个概念,做作业也没有陪写,培优一般也只针对艺术类项目,好像一切都那么地顺其自然。再回想我们父母甚至更以前,听说一家孩子多的管不过来,也只不过是生活上的吃吃喝喝管不过来,很少有为学习教育上的事而愁眉不展。而如今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了孩子,早晚接送,班级家长群跟踪辅导作业并需要签字完成,每天如此,松懈不得。似乎每个小孩都离不开至少一个大人的管教。提到管教孩子,人们无不感叹身累心更累!
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门前,无论是晚上,周末,还是假期,你都会看到那一波波进进出出,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的人们,那是家长们带着自家的孩子忙于参加各种培优项目。毫无疑问,家长们真的够忙!
学校的门口,聚集着很多的家长在等待自己的孩子放学。这时大家通常都会在讨论自家孩子校内校外的教育情况,几乎每位家庭都有参加了了至少两项的培优项目,然而谈及具体如何教育孩子,家长们多半是一脸茫然!
放假和开学前,家长们四处打听各类培优项目,基本是哪个报的人多哪个流行报哪个,可以用一个盲字概括。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对比我家孩子在国内和国外学校,对比国外和国内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想这种现状可以从多方面解释:
首先,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心愿太过渴望。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接下来很多家长开始拔苗助长,被各种培优忙地团团转。他们忘了教育应该是要帮助孩子成长成他要成为的那个真实的自己,而并非是家长想要成为的那个他。
然后则是现有的应试教育时不时得会诱导家长们偏离家长们原有的教育想法。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后取的好成绩。为了完成既定目标,为了使班级不掉队,老师不得不布置很多任务,进行填鸭式反复训练以提高整体水平。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练地麻木,甚至厌恶,刚进校门时孩子们心存的那仅有的一丝丝的学习兴趣都被夺走,学习就只剩下考试了。家长们当然也跟在后面一起忙碌,一起迷茫,一起盲目地做决定,到头来遍体鳞伤。提起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少没有不叹气摇头的。
当然这也离不开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社会日益发达,贫富差距变大,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大多数人对未来存有后顾之忧,人们变得浮躁,继而给人们灌输了一种表面思想:学习不好等于没有出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以后没有出路…我愿意拼了命地把我的孩子培养好。
再则就是我们的面子问题和攀比心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每天心身疲惫,原来他一直在为别人活着来维护着他的体面。可能是我在国外呆久了,我喜欢那一句:我不在乎,这是我自己的事,管他什么事呢?我尤其反感人家拿我跟别人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性,有啥好比的呢?在这个社会里,似乎攀比从小孩出生就开始一直到老,不得不说家长的攀比延申到孩子身上再又回馈到家长身上时,家长能没有这份多余的压力吗?
我想社会上硬性的东西一时很难改变,但人的思想是可能改变的。常说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给与孩子足够的爱,让他像种子一样在肥沃的土壤里慢慢地以他的节奏生根发芽,长成他自己的样子。我很感谢我这么多年在国外的生活体验。他让我有多一种态度去适应国内的生活和教育。我每天都有在思考,在这种环境下我该怎样教育我的两个孩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被那些不良教育风气同化。
最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没有家长不愿孩子成才的,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传统学习,应该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而因材施教。国外从初中就有自由选择方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二,尽力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进行自由学习,从书本里吸收更多他感兴趣的知识而提升自己,让他感受到学习是快乐地,不为别地,为自己而学。第三,选择适度放手,学会少管一点,培养独立的他。第四,放下那高高在上,所谓长辈的尊严,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走进孩子的内心,做孩子的朋友;并且学会尊重他的决定,学做真实的自己。这三个”mang”给我们带来的后果不仅影响了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可能还会延申到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后的生活中去,所以愿所有的家长能摆脱现存教育所带来的忙,茫和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