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对所有物品的整理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过去与这些物品打交道的自己,不断切断与某些物品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舍弃那些不会被用到的物品)会逐渐让你感到心理空间都得到了释放,不再被坏情绪所左右。
其实这个原理也很简单,我们会因为不断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取舍,而深刻感到自己其实就是在整理自己的生活;
同时决定物品的去留也会使你的决策力得到有效地训练,从而不再逃避问题。
这其实也是很多极简主义者最终都会持续遵循的一种人生态度。
不再因为利用率极低、甚至根本没有用过的物品而消耗你的时间、精力,甚至给你带来负面情绪及其他困扰等。
用《一日一舍》这本书中的原文来做个归纳再适合不过,即“将物品减少到极限,就会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花更少的时间去更好地打理我们精挑细选、保留下来的每一件物品,让你所持有的每件物品都找到自己的归属,不会被遗忘、不是可有可无,才是践行极简主义的要义所在。
为停止冲动购物而买回一堆无法被物尽其用的物品,你需要舍掉一些让你觉得“不那么满意”以及“下一件可能会更好一点”的物品,以防持续升级的物欲让你无法发觉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掉进持续买买买、且一直不肯停手的恶性循环中。
家中所有物品都不会为视觉上以及实际打扫时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我们生活的空间内自然而然地就只剩下必需品了。
所以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日本知名极简主义博主铃铃希的作品《一日一舍》,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全面思考后,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01 打造极简衣橱
① 不凑合、不穿不适合自己的衣服
任何还能凑合穿的衣服都预示着你还会为自己寻找下一件不凑合的衣服而继续消费,同时,不论你多喜欢的衣服,如果它不适合你,或是出场率不高,必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困扰。
② 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衣服款式、风格的占比
如果你没有太多参加商务宴会的机会,那么很显然你的衣橱里就不需要太多定制的礼服。也就是说你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以及自己都在做着哪些具体的事情,那么就按照这个需求和比例来确定衣服的去留吧。
③ 快速对衣服的取舍做出判断
你真正需要的衣服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你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在你舍弃之后,你会不会再次购买。这个问题可以快速判断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样物品(包括衣服)。
④ 把衣服减少到极致,就能解决“没有想穿的衣服”的烦恼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衣服越是精简(减),每件衣服的出镜率以及被珍惜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时,你对衣服的日常打理也会更加仔细,这也是珍惜物品的表现。
作者的衣橱里最终只剩下12件衣服、5双鞋子、4个包包,每件衣服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没有哪件衣服或哪双鞋会被遗忘。
02 极简空间
① 曾经一时兴起冲动之下买回家的物品,不要大规模一次性进行断舍离,随着自己对整体环境以及每一样物品的审视,开始逐渐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后,再逐一进行取舍。
② 从小件物品着手开始整理,使物品在色彩和数量上都得到简化。
③ 如果有些物品是你实在无法舍弃、但又不是太满意的,那么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改造、翻新等,不要太过追求丢、或者不丢,还可以考虑如何处理才是最优方案。
④ 对于日常清洁方面的消耗品,是否选择囤货没有统一的标准,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好,不过在收纳上还是要尽量做到整齐。
⑤ 定期对所持有的物品进行审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者每年都会把收纳在壁橱里的物品全部搬出来重新整理一番,一是处理一下被遗忘在角落的物品,二是借着断舍离的机会清理各种死角。
03 极简家务
① 每天认真打扫厕所,逐渐意识到自己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当作者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时,她也开始对身边的人报以感恩之心,发现身边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② 因为不想面对洗好的、堆积成山的衣服,觉得叠起来很麻烦,所以在收衣服的时候就可以随手叠起来、再进行收纳,这样就避免了一次性叠很多衣服的状况。
③ 对被褥的收纳也是令作者感到头痛的家务之一,所以她决定秋冬被褥用过三季之后就直接丢掉,她的理由是被褥就像内衣一样需要定期更换,因为不论被套清洗得多么频繁,还是会有很多东西渗入到被褥中、无法清洗和打理。
④ 制作连续5周的晚餐菜谱,然后循环下去;同时,制作晚餐的时候可以顺带将第二天的早餐进行预处理。
⑤ 每个人拥有的餐具数量都固定下来,如果不小心哪个被打碎,也不要立马补货,可以把它当作是断舍离了,如果真的是必需品,再考虑购买。
⑥ 不要为了偶尔来坐一坐的客人准备单独的餐具。
04 极简消费,“物欲、存钱双满足”
① 不买会令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就不会无休止地寻找下一个消费目标。冲动购物给人带来的快感只在付费的一瞬间,但很多时候你购买的物品却并不是你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和需要的,只是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了就燃起了你的购买欲而已。作者在成为极简主义者之后的一年里都没有买过衣服,不消费当然就会存下钱喽。
② 斩断“散财连锁反应”。好比你买了一件气质、款式都非常符合你心意的长裙,可是随后你逐渐发现你没有任何首饰、包包或是鞋子能与它形成完美的搭配,于是你就会开始盘算着为了这条长裙而购买更多的衣服和配饰等,这就是散财连锁反应。
如果你不愿意承认自己买错了物品,那么你也就无法斩断这种连锁行为,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承认自己愚蠢的冲动消费行为,之后不再为此继续散财。
③ 作者对于舍弃的衣服,也有自己的坚持。她会留好吊牌,以保证在舍弃衣服(也就是二手衣物上门回收)时还能让它保持完好。这样的做法我倒是第一次在书中见到。
她认为“重要的东西,应该在仍有价值的状态下送出。”这一点,我倒是认同的,只不过我没有保留过衣服的吊牌,书衣倒是会留下来。
现在我看纸质书时,通常都是不折角、不做标记、也不丢书衣,看完后、且不会再看的书,立马卖到二手平台,让它尽可能“呈现”最好的状态。
④ 钱财有限,所以要购买真正想要的物品。同时,人们之所以会整天沉浸在买买买的购物狂欢中,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是恰好遇上了什么物品就买了什么物品。当你买回来的物品都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你也就不会整天沉迷于消费主义中了。
随便聊聊
极简“行为”背后的思考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最终作者公之于众的个人经验反而因为太过具象、具体,使得有些人会过度关注作者最终保留下来的物品本身,而不是去关注更值得学习的思路和思考过程。
通过阅读作者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反复思考、取舍从而得出的个人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极简”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几年我读过的书中相当一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个人经验,而个人经验的针对性太强了,有时候你很难去按照他人唯一的经验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在操作层面上会有很大的难度。
拿这本《一日一舍》来举例,作者选择衣服的需求是舒适度高、容易打理、做家务时穿在身上很方便,同时也可以穿出门,按照这样具象的需求,来调整衣橱中衣服的风格占比。
那么以此经验,我们能够得知作者在家的时间其实是很长的,可是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呢?对你来说你所需要面对的环境和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将决定着你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拿来思考人际关系、习惯、时间管理等相关事宜,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整理自己的衣橱上。
也就是说,作者提供的每个具体行动都来自于她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足够了解和反复深入地思考。
所以在这我更想说一句题外话,也许书中的作者和你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都截然不同。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够换个角度去思考作者之所以会“这样做”的目的和起因是什么,而不只是一味看作者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比“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这是在读书过程中可以持续升级思维的一种训练。
因此,在读任何一本书的过程中,你都可以去问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是做法。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把作者的经验完全照搬过来,而是思考他们的经验是怎么来的,接着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所处环境等去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
针对你拥有的所有物品、习惯、人际关系、消费观、决策方式等,重新进行梳理,挖掘出属于自己的需求、必需品、以及需要维系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因为作者本人是家庭主妇,所以她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她最真实的经历、经验也都来源于她对自己生活的全面思考。
她最终只留下12件衣服、4个包包、的衣橱一定会让很多读者羡慕不已,但是真的不要照猫画虎地把自己的衣服也迅速处理到只剩十几件。
这样的做法很傻也很肤浅,作者这样做有自己的原因,而如果你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模仿,让自己“看起来”和作者很像,那么你最终就会在迷失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哪怕是内容并不深刻、但只要与我的个人经历能够产生关联,我看过之后也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过程很有必要。
回到现实生活中,你需要面对的环境与你需要处理的事项可能和作者完全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去效仿她的具体做法,以及她究竟保留了哪些必需品的这个“结果”。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逐渐挖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极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