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
作者:安·兰德(美)
译者:高晓晴
重庆出版社
“彼得,在你为人们做事之前,你必须是那种能解决问题的人。可是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的后果,那仅仅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那些你为之工作的人。是你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任何你的爱心可能涉及的对象。如果那些需要房子的人发现住在我设计的房子里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会喜出望外,可那并不是我工作的真正动机,它不是我工作的理由,也不是对我工作的奖赏。”
以上是《源泉》中,主人公霍华德·洛克面对彼得·吉丁说的一段独白。
当我带着隐隐的激动啃着这本厚似中国《红楼梦》的大部头时,这里,让我明白了这几天始终萦绕在心上的不安和困惑。
1
《源泉》是安·兰德于1943年出版,后立即风靡全国成为美国书榜上经久不衰的畅销著作。它为安·兰德赢得了巨大的美誉,该书现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但我猜测,安·兰德或许对这些荣誉只会淡淡地付之一笑。
她在书里刻画了一个不仅具有绝对的才华,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始终坚定自己意见和灵魂的“超人”霍华德·洛克。世界上绝对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但凡是人类,只要他存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依赖跟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获取生存和生活的动力和源泉。而书中的霍华德·洛克,他工作和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完完全全是来自于他自己,而且还能以自身追求的方式完美地生存下来。
安·兰德在书中给他设定的是建筑行业上一个天才建筑家的身份,并不是说凭霍华德一人之力就能建造起一座房屋,而在于从头至尾他从不关注客户,只关注他们对于建筑上的要求,将其视为设计所需的建筑材料和主题,是工作的手段而非目的。
经由《源泉》中戏剧性的情节,我才发现原来人要坚持做自己,真的很难。一个人要做他自己,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可笑,可它却总是需要经受外人多少的误解和多少的责难:霍华德因为不愿意迎合传统设计被斯坦顿建筑学院开除;设立的自名建筑师事务所一次次重建又倒闭;迫不得已去一家采石场做苦力以维持生计等等。他可以如彼得·吉丁一般依靠阿谀奉承和不洁手段获取建筑行业上的高位,可以如盖尔·华纳德一般放弃自己年少的理想,依靠迎合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来获得身份和地位,可是他都没有,他只做他自己。
“投奔别人很容易,坚持自己的见解很难。”
这使我想起在看蒋方舟《东京一年》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改变并不难,换个心境,转个身段,人就软软地就势生存。坚持是最困难的,因为那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执拗,而是无数次自我动摇、怀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只是霍华德·洛克,《源泉》的主人公,却从头至尾不曾怀疑和否定自己,始终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坚定不疑。这也成为安·兰德作品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人们认为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可能存在。其二就在于他与古往今来社会奉行的道德传统背道而驰。
书中除了像霍华德·洛克“超人”精神般的存在,还塑造了一位魔鬼人物托黑。
埃斯沃斯·托黑是一名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评论家,他的每一篇评论正代表着社会舆论对人们思想裹挟的力量。他以获取权力为目的,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宣传真理、品位、信誉、最重要的是美德。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捕捉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让人无暇动脑思考,只要听,只要遵守,你就是正确的。托黑将霍华德视为他在世界上最大的威胁,诱导一位商人雇佣霍华德当建筑师为其设计一座代表人类精神的神庙,在事后却令他反口起诉霍华德违背了客户的意愿,指认霍华德设计的神庙亵渎了神灵,是道义上的耻辱,致使霍华德的建筑事业再次走向绝境。
2
安·兰德借由《源泉》,宣扬的是一种健康的、理性的自我主义。她认为自我主义一直受到人类的曲解:它代表的是一种极端的自私。
全书的精神和思想四散在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但精华大致集中在最后霍华德·洛克作为被告人立于法庭上的证词。以下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自我主义被理解成为了自我而去牺牲别人。而利他主义则被理解成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这种观念使人无可避免地与他人拴在一起,除了选择痛苦之外,他一无所有:要么为了他们自己忍受痛苦,要么为了自我使他人蒙受痛苦。如果再加上一条,人必须在自我牺牲中发现快乐,陷阱便已经设好了。正是凭借这种手段,依赖和痛苦被作为人生的基础一直存在了下来。”
“选择不应该在自我牺牲和支配他人之间进行,而应该是选择独立还是依赖,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霍华德·洛克或者说安·兰德是在向人们呼吁,绝对意义上的自我主义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牺牲他人,一个人的目标、动力、思想、力量的源泉从来不该是与他人有关,更不是为他人而存在。
在安·兰德的哲学观念中,自我主义的反面,即托黑利用的最残酷的利他主义,是教导人们以消灭自我为代价,为他人而牺牲,并指明这才是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所在。你为他人谋求了福利,即使是以你的痛苦为代价-----往往被称之为成长的代价:选择忍受不诚实,忍受不纯洁,灵魂的宏伟之门才会在你面前打开。这太可怕了。
可是,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忙碌一天后下了班疲惫地躺在床上却不知这一天又是为了什么而过,奋斗成功了之后感到喜悦却不知怎的并没有满足感。
人们一直被教导着在别人眼中寻找自己,其梦想、抱负往往是迎合着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和判断而存在。
“他们并不关注事实、思想和工作。他们所关注的只是人。他们不问:这是真的吗?他们问:别人认为这是真的吗?不是去判断,而是去重复。”
3
在开通公众号发表第一篇文章、或者写稿改稿时,我是快乐和满足的。当一本热爱的书籍内容及思想在自己笔下逐渐变得明晰,那种快乐胜过一切,因为它是由我创造的。阅读不代表我的见识,不代表我的任何,它仅仅是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我为之敲下的每一行字是经由我个人的感受,个人的思考,它成为了我,使我一步步变得完整。
但我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霍华德·洛克,没有他那种绝对的才华和绝对的意见与他人绝缘。收获的每一个评价、赞赏对我来说都特别重要,不可避免地开始会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可是当我发现在翻开一本书时自己的第一感觉是该如何写这本书,如何写得好才能获得别人的赞赏,这令我感到懊恼和烦躁!阅读变得不再纯粹。那之后的几天我也没有办法敲下一个字,这里的存在仿佛变成了一个负担。
直到我翻开了《源泉》。
4
书中有一段霍华德·洛克在游艇上与好友盖尔·华纳德的对话,我想把这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
“盖尔,如果这条船要沉了,为了救你,我会放弃我的生命。并非因为那是任何一种责任,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你,因为我个人的理由和标准。我可以为你去死。可是我不能也不会为了你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