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一天,你献给了谁?
希望不会是今天要聊的这部片……虽然Sir之前预告过,它的确改编自一个好故事(东野圭吾)。
反正,Sir的老友兼原著粉@罗罔极 看完后,气到不行。
“小鲜肉翻身之作?”
不,小鲜肉和实力派,都救不了它。
文 | 罗罔极
Sir电影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在中国,继村上春树之后,红成现象级的日本作家,似乎只有一个——
东野圭吾。
迄今为止,这位“推理小说天王”已出版近百部小说。
本人读过十二部。
依我看,这十二部小说中,有三种(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堪称“完美”。
《白夜行》——社会派推理的一座高峰。
其光芒并非犯案手法的诡谲,更在于从病态的日本社会中,逐渐剥开深受其害的个体命运。
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嫌疑人X的献身》——本格派推理经典名作。
真正的“完美脱罪”。
让法律无可奈何。
没看过的可能要问:这不是教唆犯罪吗?
抱歉,真正的完美,往往要伴随莫大的牺牲。
逻辑的尽头
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
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第三部不是推理小说。
它虽拥有同样精奇的脑洞,却不像上述两部作品那么悲伤。
相反读完以后,仿佛被灌了一大碗醇香的鸡汤(褒义)。
愿你所得过少时,不会终日愤愤
愿你所得过多时,不必终日惶恐
温暖,沁人心脾。
现在,万众期待与质疑中,由它改编的电影终于上映——
《解忧杂货店》
作为原著粉,看这部电影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奇妙有两点。
第一:
相对于三百页的原著而言,影片虽有大幅删减,但结构却并不乱。
而我们知道,原著的结构,堪称精绝。
事情要从无名杂货店,以及彩虹之家孤儿院说起。
p.s.以下内容无重要剧透,可放心阅读
小波(王俊凯 饰)、彤彤(迪丽热巴 饰)、阿杰(董子健 饰)是三名孤儿,对彩虹之家孤儿院怀有浓厚的感情。
听闻企业家张晴美(郝蕾 饰)要将彩虹之家拆迁,三人愤愤不平,便入侵张晴美家大肆破坏。
砸爽以后,逃跑过程中,三人来到无名杂货店避风头。
这家杂货店,除了贩卖杂货外,还有两个功能——
解忧人生困惑,类似于广播电台的情感热线。
将烦恼写成信,投递进牛奶箱,过些天就会收到解忧爷爷(成龙 饰)的回复。
1993年,小男孩浩博(董李无忧 饰)心生叛逆,便将画作投进牛奶箱,求解忧爷爷帮助。
与父母不睦,是浩博的明线。
暗线,是他无比崇拜的MJ(迈克尔·杰克逊),被指控性侵儿童。
原著中,他崇拜的对象其实是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
但,电影改成MJ,反而更为合理、使人信服。
虽然解忧爷爷劝浩博,不要和家人分开,但因MJ的被指控性侵,让浩博对成人世界彻底失望,由此走向一条无可挽回的歧途。
浩博离开父母,一个人逃避度日,最后来到彩虹之家。
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
动因合理,情节推进流畅。
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设计,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它的艺术指导,韩寒说——
我们做了比较多的改编
无论是里面的歌曲 人物的表演
还有人物的设定
更接近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可惜……这么细密的编排,还是救不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奇妙”是,它的的确确用剧本设计,还原了原著的精巧结构,让人体会到东野圭吾的神之脑洞。
第二个“奇妙”,是它只体现出结构,可作品应有的感觉,及演员的演技,几乎不复存在。
就像一颗苹果,外表鲜红、规整、圆润,却无滋无味。
怎么说?
多年以后,在彩虹之家长大的浩博,改名成张默(秦昊 饰)回到故乡,打听到自己父母的悲伤结局。
他懊悔自己的离开,痛哭不止。
秦昊的表演,是影片为数不多,勉强(没错秦昊也只是勉强)算有演技的段落。
但还是很明显,秦昊并没能让情感爆裂。
换句话说:他用力很猛,可我却没什么感觉。
整个戏下来,都很像在“演”,而且像被逼着“演”。
还不止秦昊一个。
片中所有实力派演员(李鸿其、董子健、郝蕾),都看得出在展现演技,却很难看到情感流动。
其余角色,更不忍直视。
杂货店的另一个功能,是——
让书信时空穿梭。
也就是说,1993年投进牛奶箱的信,会出现在2017年的杂货店。
彩虹之家三人组,发现这个秘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不!知!道!
因为他们毫无表情。
牛奶箱前,毫无表情。
读信,毫无表情。
弹琴,毫无表情。
仰望高处,这么文艺的动作,迪丽热巴是怎样诠释的?
抱歉,还是毫无表情。
我不是在黑迪丽热巴。
如果一部电影里,其余人物演技全部在线,唯独其中一位表现不佳,那可以黑。
比如《绣春刀》的刘诗诗。
再比如《绣春刀:修罗战场》的杨幂。
以一己之力降低影片水准,当然可以黑。
但《解忧杂货店》的锅,迪丽热巴没法背。
早在上映前,王俊凯就在圣诞版预告片中,为影片定下了一个主题——
僵尸电影。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如此欢快的歌曲,是怎样唱出浓郁僵尸感的?
不得而知。
整部片给我的感觉,就像王俊凯这首《铃儿响叮当》。
单调,无趣,死气沉沉。
但这个锅,王俊凯也没法背。
同样毫无演技的,还有他——
李鸿其,文艺片出身,金马奖最佳新人,台北影帝。
即使在商业片《缝纫机乐队》中,他和周冬雨组成的龙套CP,也几乎抢尽大鹏跟娜扎的风头。
但在本片,他饰演的秦朗,也只能适应环境,摇身一变成僵尸。
想在北京打拼做音乐,却被家庭不断施压。
理想与现实的取舍挣扎,让他无法看清路途,寻求杂货店的帮助。
回信出现了……
这封回信,或多或少要影响他的命运,所以此刻他的心情理应忐忑不已吧!
然而,我想多了。
和迪丽热巴、王俊凯一样,他取信时,毫无表情。
读信,毫无表情。
弹唱,毫无表情(或者像喊麦哥一样用力过猛)。
迷茫,毫无表情。
无奈,毫无表情。
最不可思议的是——
当父亲告诉他,要勇敢追求理想,别被家庭所累时,他居然能毫无表情地流下泪水(多半是眼药水)。
用个恰当的比方:本片中多数角色,都像被吴亦凡附了体。
平庸,空洞,乏味,干枯,一成不变。
还是那句话:像被逼着“演”。
除了她——
迷途的汪汪(陈都灵 饰)。
影片到后半段,只有她的出现可称亮眼。
能看出来她是谁?
《左耳》里,傻白甜的小耳朵。
陈都灵一改往日画风,从清纯跃至风尘,却无违和感。
霓虹灯下,俗艳,美丽,忧伤,颓废。
眼神都在传达某种隐喻。
将九十年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内心,演绎得颇为到位。
一张动态图对比,高下立判——
在我看来,影片13位主演里,陈都灵是唯一一个演技全程在线的。
但影片的根本问题,其实不在于演技。
更在于过度还原原著。
有人可能要问:还原原著,难道不是优点吗?
不是……因为过度了。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视听艺术、画面艺术),与文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好的改编,应保留原著的气和魂,再用视听语言将其展现出来。
举个例子,同为日本暖心作品的:《情书》。
《情书》的小说开头,是这样描写——
渡边博子参加了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仪式
藤井树的父亲正站在墓碑前讲及他儿子生前的点滴
“博子?如果阿树多留一点时间便好了。”
三年前的事就像在眼前
当时,她跟阿树正准备结婚
就在婚期之前,阿树参加了一个攀山探险旅程
山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探险队改行一条少人使用的路
在一个陡坡,阿树失足坠下悬崖
假设庸才来改编,第一个镜头会先拍纪念仪式,再让藤井树的父亲展开叙述,然后画面切到博子的回忆,众人遭遇风暴……
故事还原了,意境呢?
如若这样拍,我何不去读原著?
我们看岩井俊二,是怎样把那段文字用视听语言展现出来的——
主人公博子,出场两分多钟,没说一句话。
她先躺在雪地许多秒,仿佛已经死去一般,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光色渐亮,雪花渐渐飘落在她身上。
忽然,她睁开眼睛,大口猛烈喘息。
这时候,我们察觉到——
哦,原来她没死,只是忘了呼吸。
她站起身。
我们看到她身穿丧服,隐约感觉到一些东西。
她动手抖落掉身上的雪。
这雪很多,可见她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往日的思念与回忆里,一动未动。
接下来,是一个手部特写。
她想攥住什么,却又时而松开。
她想把手松开,却又放不下,悲伤涌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她仰起头,望向天空,仿佛在感受什么,绝不只是感受雪花的温柔。
现在,我们把之前从镜头里,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
丧服、放不下、悲伤涌动、思念到忘记呼吸。
原来,她仰望天空,是在寻找、感受她那已经逝去的爱人。
最后,是一个全景。
荒茫的雪地上,她踱步前进。
随着镜头推移,我们看到前路是俗世的房屋群。
至此,影片没出现一句台词,就让博子在深沉的悲伤和思念中,与远在天国的爱人告别。
当然,如果不借助我的解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懂,说不出来它在表达什么。
但正如姜文所说:你没看懂,并不等于你没看见。
这就是视听语言的魅力。
博子的情绪,此时已植入到你的潜意识,使你在潜意识里达成与人物的共情。
换句话说:岩井俊二只用两分钟,且没用任何台词,就已将博子这个人物立住,且完美展现出原著的故事和意境。
这才叫电影。
而不像《解忧杂货店》的庸才们,用大量对白把故事讲出来——
其实父亲快要退休了
家人一直想让我接班
可我不想放弃我的音乐梦想
说出来的梦想,能有多大重量?
从形体上,《解忧杂货店》确实很大程度将原著还原。
结构严谨,从三人组进杂货店,到解忧爷爷的去世,再到张晴美收购孤儿院,使影片形成一个时空闭环(不剧透)……
但实际上,这样的还原太过平庸、笨拙。
就像把一部小说,精简成情节梗概,再做成音频朗读。
故事犹在,意境全无。
虽然梦想是要有的
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也许回家也不是坏事
如果说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像一碗高厨熬制的醇香鸡汤。
那这次的庸才改编,则像快餐店的勾兑饮料。
大口喝来,好像差不太多。
但细细一品,就不是那个味。
更重要的是——
它没营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