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参加“现象级英语”社群11月晨读活动的总结第三部分。在这部分里,我将总结一下我在晨读中,参与“朗读”的感悟。
文章的主题:“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源于美国作家Benedict Carey的畅销书《如何学习》中的一个分主题“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套用这个主题当做本篇小结的标题,是因为书中对于这个分主题的论证跟我参与朗读的体会非常契合。
Benedict Carey从五个方面阐释了考试与学习的关系以及考试对学习的意义。这五个方面分别是(1)了解考试的真相,(2)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时间配比,(3)何时才是考试的最佳时机,(4)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5)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
在晨读过程中,参与的成员主动举手朗读一段原文,Eric会指出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晨读活动包含几个重点环节,在小结第一篇中有简要的介绍,比如课前精读预习,课后朗读作业等等。而课上的朗读虽然是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出现,但是对于朗读者而言,更像是一个考试过程。因此,接下来我将选取Carey论证中的两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来解析一下我对“朗读考试”的体会。
第一,了解考试的真相。
Benedict Carey在阐释“考试的真相”时,分析了考试的两个侧面。第一个侧面是这样说的:
灾难总是难免的,对谁都一样。你打开考卷一看,一连串的题目都好像是另一门课程里的东西,这样的事情谁不曾遇见过?
在书中,作者还举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参加哈罗公学入学考试时交了“白卷”的例子来安慰“在遭遇这种厄运后变得有气无力的自己”。
如果将考试失败的第一个侧面概括为:无法回应自己完全陌生的考察内容;那么考试的第二侧面则可以概括为:无法回应自己熟悉的考察内容。
我们打开卷子,看见了熟悉的题目,知道那是我们学过的,而且还是在书本上用黄色荧光笔划过重点线的东西,是我们昨天都还能轻易背出来的名称、概念、公式。没有偏题怪题,没有粉色大象,可是我们依然考砸了。
朗读过程就是上述两个场景的翻版,只需把“考试”换做“朗读”。一种情况是,没做课前预习,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生词,完全被憋得读不下去;另一种情况是,即便是课前听了很多遍原文录音,查阅和标注了生词的发音用法等等,到了当场朗读的时候,还是无法做到100%的准确流畅。
作者解释道,出现第二种情况并非我们学的不够,没有天赋。
我的错误在于误判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我被糊弄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熟练度”的东西给糊弄了,我以为既然今天轻易就记住了这些数据、公式、概念,那明天或者后天也一样能记得住。......我们忘记了我们会忘记。......这个“熟练度错觉”正是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低于平均水平的罪魁祸首。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朗读考试”让我意识到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熟练,我还需反复练习。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朗读”或是“考试”本身即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因为直播课程中的朗读和作者书中的考试有一个共同特质:主动回想。
书中引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分析:
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说,以背诵为例,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如果我们‘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词句,那几乎可以肯定下次还能再想出来......
这对于我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有两点启示。第一,参与朗读对自己而言是一个主动回想的过程,换言之,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式;第二,参与朗读是破除“熟练度错觉”的好办法,更不用说,还有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辨识出自己不易察觉的问题。
第二,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
这一部分,原书作者给出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研究例证,在这里我直接运用两点非常重要的结论来概括“朗读感悟”。第一点是对考试功能的重新认识;第二点是对于“无知”的恰当运用。
首先,考试的功能远不局限于作为一种“检测”工具,它还是,并且更应该被当做“学习”工具。在原文中,作者指出了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先针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一次考试,学生们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
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地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离去。......预考有助于随后的学习,最好的一种解释应该就是:它让学生们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加以注意的重要概念。
用当今比较流行的说法,这可能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输出倒逼输入”。回到参与朗读这件事情上来,前文中,我们说直播参与率大概在40%-50%,而参与直播的同学中,举手朗读的大约又是40%-50%。这很有可能与我们对于考试功能的认识有关。我们更多时候会将朗读当做一种测验,而非辅助学习的工具。而我们对测验大多没有什么好感。
考试给无数人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与自备心理,想要改变对“考试”的看法可不是件容易的是,毕竟人们已经对齐积存了太多的恶劣印象。
我就是那些对考试积存了很多“阴影”的中的一员。同样的,在参与直播朗读的时候,我被对“犯错”的恐惧和对“展现无知”的羞怯所困,而不愿意或者不敢开口朗读。
可当我们看到“当众朗读”或者“考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出现,而非一种“检测”手段或是放大自己无知的手段出现时,我们何不去尽可能尝试一下这种学习的“新方式”呢。
总结11月的晨读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三个方面了。第一,找到一个适合现阶段学习的阅读方法-精读;第二,看到自己以往学习中的误区-目标设定“虚”且“高”;第三,转换自己看待“无知”与“犯错”角度-将“考试”变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新工具。
希望这三篇总结,对跟我有着同样困扰的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