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
在群里打完卡,小灰姐姐说,语法有没有可能跟英语素养结合,设计比较有趣的授课方式?学科素养和职业发展?这是一个在学术界也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谈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我们在学校学习英语时,尤其是语法时,都是老师枯燥的灌输。老师会说 我们今天讲名词性从句,但是不会像Sam老师一样用形象有趣的方式告诉我们名词性从句是什么,怎么理解。在讲解从句时,也只会用演绎法给大家展示从句使用的规则,展示例句,接着练习,也不会像Sam一样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例句自己总结规律。我曾经以为,上课的方式就是传统的方式,以致于我最近试讲时也是如此。我还深刻的记得,南武中学的一位主任给我点评:你可以把课上得更生动。你完全可以不用自己去讲,去举例。你可以给出一个场景,比如奥运会,你让学生们自己试着用所学的从句举例。所以我认为,这段时间听课,给我带来最大的思维颠覆,就是上课的方式。我应该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将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换成学生参与度更高的上课方式。
对于小灰姐姐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英语素养包含哪些内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可以说,语法只是英语素养的一小部分,只是作为载体,将英语素养展现出来。这两天我正好在看一本书,《英语,儿子教我学》。
这本书讲了北外英语教授观察总结她八岁的儿子如何在短短四年内从零基础成长为创作20万字英文小说的小天才。这个孩子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兴趣出发,学习文化,把英语真正地作为工具,利用英语去解决生活问题。当然,他有一个常人没有的外界环境,就是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了半年,正因为这半年的经历,外加母亲和学校教师的引导,他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那么重点来了,他是怎么学语法的?其实,他并没有刻意去学语法。只是他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在睡前会乐此不疲地给妈妈朗读英语教材----教材是他喜欢的,并且适合他水平的教材,对于他而言,读书是乐趣而非负担。久而久之,他有异于常人的语感。即使他没有学过语法,但是他能正确使用。
可是,我们做不到这样。因为我们是功利性很强的语法班,我们只有十天时间!
不过,我们也可以将语法和英语素养相结合。首先,从内容上可以改变。我们展现的例句可以和英文历史,经济,政治甚至娱乐等等等相结合。除了学习语法,还可以通过阅读更有内涵的句子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其次,可以制造文化冲突,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在举例或者给出情景,让学生造句时,学生很有可能运用的是中式思维来造句,不仅仅局限在表达方式的Chinglish化,还有语境的中式风。当然,若从语法角度来看没有错,是可以肯定学生的。老师在此可以补充新的句子,是带有西方韵味的句子。这样就可以展示西方思维了。再次,情感态度上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这也是一个重点。我从第一堂课就和Sam说过他是一个爱自黑的老师。他也和我说过,机构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偏爱重口。所以,他的风格可以更容易和学生拉近距离,他讲课的内容可以将抽象的语法形象化,让学生记忆深刻。学生爱上英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也许就是爱上了这个难以忘怀的逗比老师。
鉴于这个问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以后有机会再继续讨论。
上课:
这堂课,上了很多内容。课前复习,将这两天学习的定语从句与强调句,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进行比较。是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在备课里回答小灰姐姐的问题,有提出在课堂上补充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内容,这一点Sam其实做的还不错。今天重点内容是非谓语动词。上课时,Sam拓展了脱欧公投,泰坦尼克号等内容。但是讲这些课外知识的时候,大多都是中文讲解。那么是否可以将拓展的内容转化为和目前所学的语法点结合的英文例句呢?
昨天Sam让同学们在家自己总结表达因为的词或词语,下课前归纳总结了。今天又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何先学从句,再学非谓语动词。这绝对是一个好方法,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