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现在也叫日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对每个人都不陌生,它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或者内心不愿与人分享的秘密。
今年过年回家,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这是我十多年来在老家待的最长的一次,也是陪伴父母最长的一次假期。父亲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破旧不堪的笔记本,给他的孙儿豆豆看,讲这本日记里发生的故事。豆豆认真的听着,我不确定他能否明白书中的故事,但他一定清楚这和他爸爸有关。
翻开这本日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谭氏珍本”四个大字,从这四个字就得知这本日记的厚重,能让父亲珍藏接近三十年。父亲在扉页里写到“家人和知己方才品得其味”,是的,这是一本和家有关的故事,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女们爱的故事。
1994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举家从农村搬进了县城,从此成为了“城里人”,父亲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的人,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宝贵,为了儿女们的学习,建立了这样一本日记本,记录每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我们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升学的总结感悟,帮助我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给我们鼓励,给我们鞭策。
我们姐弟三人都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并非出类拔萃,但长大成人,姐姐考取了公务员,弟弟博士毕业在中科院单位做科研,我在企业里也取得一些成绩,这一切虽然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但这一切难道不是父亲这个辛勤的园丁栽培的结果吗?他教我们走正道,做好人,不偷懒,不懈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父亲正确的指引,我们也很难有今天的表现。
日记是自己给自己的对话,在这个日记本里,父亲为我们三人每人开设了个人的专属区域,用来记录自己学习成长过程的心得体会。我们也许把它写成了检讨,也有可能变成经验分享,亦或是对事情的态度评价,但不论写的是什么,它确确实实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当看到这本日记时,因为它太过久远,久远的我已记不清还有它的存在,但是当我重温我写过的文字,二十年前的一幕幕又仿佛就在昨天,我想起了小学时爸爸妈妈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的情景,想起了初中时那段逆反的时光,想起了中考时考进尖子班的喜悦。这本日记又唤起了我们的青春记忆。
自古就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如《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又如《曾国藩家书》,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治军为政之道,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但父亲的家书,是无声的自我谈话,是迟到十余年的父子对话,因为这些家书好多我都没有看到过,因为父亲把家书写进日记本里,而这本日记在我们成人以后就由父亲独自守候。当我看到这样一封封没有邮寄的家书时,心里万千滋味不知如何评述。父亲多想和我们对话交流,而我们为了忙于自己的事情又何时给予父亲向我们敞开心扉的机会啊!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年轻的时候话更少,但他却用他最擅长的方式与我们,更是与自己做深入内心的交流。在来青岛看我的一段时间里,他还带着这本日记本,却没有让我看到。但是他在我的出租屋里写下了这些诗篇,让我看到父亲那积极向上追求知识的价值观,那从容淡然与世无争的人生观。“我不穷,也不苦,粗茶淡饭有书读。家有勤奋读书郎,凤凰栖身茅草房。子孙都坐杏坛下,书香门第人辈出。世人都论贫与富,我比盖茨还富有!” 短短的几句诗,胜过万千言,儿子记心间,世俗全看穿。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爱如山,学不会母亲的嘘寒问暖,只好用如山的语言,在迷茫时帮我们能寻着柳暗花明。我仔细的看完了日记本的每一页,用心体会父亲内心的情感,然后我把每一页都拍了下来整理成电子书,发给了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然后写到:“今天,当年受教育的几个子女都已经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也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父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传承我们家庭这种光荣的传统,关爱子女,重视教育,把儿女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家庭的骄傲!”
所以,我给我的儿子也建立了这样一个日记本,记录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下我们陪伴儿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让父亲对我们特别的爱在下一代得以传承,也作为二十年后我送给儿子的成人礼物。
菜根乱谭,微信公众号:CGLT_TA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经历程序员、技术负责人、产品负责人等多种岗位,现在负责百洋智能科技的研发管理。关注医疗,早教领域,擅长企业IT架构及互联网产品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