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年轻的时候以为可以改变世界,等到年纪大了之后才发现,其实要改变的是自己。”
这句话,一方面透露出一种无奈,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觉悟。
这个道理,知易行难。
宁静的祷告
2006年,我在金山科技集团任高管。公司新大楼落成,我选了些古今中外伟人名流的头像加一句名言,配上画框,挂在楼道里的墙上。
其中有一幅是耶稣。耶稣的话是这样一句:“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发现两者的区别。”
选这句话,非常切合当时的心境。
那一年,我41岁。按孔子的标准,刚入“不惑之年”,开始看透看懂世间真相,明白因果规律。耶稣的话,让我对往日的不如意释然放下,对当下的状态感到知足满意,对未来充满期盼而又不痴迷疯狂。
对,耶稣的话让我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段话其实不是耶稣说的,而是美国基督教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所写的祷告文《宁静的祷告》。部分原文如下:
“请上帝赐予我宁静,让我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请上帝赐给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情;请上帝赐给我智慧,让我分清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
不论出处如何,都令我受益,启迪无限。
学会接受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无法改变。面对它,我们唯一可做的,是坦然接受。
可有些人,总是抱怨、指责、生气,不懂得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与命运。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是无知。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总以为自己最能耐,自命不凡,唯我独尊,而别人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是不顺他意的。
一是自私。无知是智力问题,自私是品德问题。自私者只看到自己的得失,而不顾及别人的付出与感受,总觉得别人欠他,别人损害他、伤害他。他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关爱,不懂得付出。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名誉、地位、好处,稍有不如自己的意,就反应强烈。
一是自卑。自卑的人不懂得接受,纯粹是因为他的无能。他无法去真正面对与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喜欢抱怨命运不公平,认为别人对他太冷漠,太苛求,太强势。同时,他又把自卑无能掩饰起来,装出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不过是纸糊的灯笼——一捅就破。
已经发生的事情,甚至人的命运,由于个人的局限,环境的局限,人是永远无法左右与改变的。比如,家世、相貌、体格,等等,人家一出生就是高富帅,你却是矮穷锉。又比如,人家奋斗几年就飞黄腾达,而你奋斗大半辈子,还是个工薪阶层、普通百姓、弱势群体……而且,你自己已经无法改变。怎么办呢?抱怨?不接受?还有意义吗?接受自己的现状才是最明智的。
努力改变
当然,学会接受并不是放弃改变的努力。而是说,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失败与挫折,勇敢地接受挑战。
人生的际遇,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的,你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比如现在的工作、知识、技能、学历、金钱、人脉等等,你仔细想一想,有哪些是与生俱来的呢?
常有人求助于我,想提升口才。比如有两个青年,刚好都有一个面试的机会,可是,当我说出学费标准之后,一个说学费超出了预算,放弃跟我学习;另一个却很爽快地交费,马上投入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前者落败而归,后者如愿以偿。
我发现,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因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的选择不同而产生的。许多人往往只着眼于当下的困难,而不为那些影响到自己的将来的事情去投入与付出。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恶性循环,他真的就沦为一辈子的穷人。
这就是可怕的穷人思维。
改变是痛苦的,因为要付出心血、时间、金钱,要经受痛苦,要放弃娱乐,要遭遇失败,要体验寂寞。而这,一般人很难做到。
分辩差异
也许,我们的问题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改变,而是我们没有智慧去分辨,于是乎,接受了可以改变的事情,或试图去改变不可改变的事情。
什么叫智慧?我认为,智慧的第一要义就是分辨差别。
我是一个留长发的男人。在小区里散步,常常有两三岁的小孩子追着看我,想看清楚是阿姨还是叔叔。在电梯里,也会有小孩子仰头望着我,嘴里念叨:“这个阿姨……”他的爸爸或妈妈马上尴尬地打断他:“别乱叫,人家是叔叔!”
小孩子的智力不够,不能准确分辨男女的差别,才会发生这样的笑话。
把这种分辨能力放到成年人身上,就是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区分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要与不要,能与不能,该与不该,重要与不重要,紧急与不紧急,可以与不可以,等等差别。
美好的人生,接受、改变和分辨,是三种能力,宁静、勇气和智慧,是三种品质,缺一不可。
可是,有智慧,有大智慧的人,实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