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戴显婧失恋、失业,开始一个人生活。
因为被来自亲密关系的困惑缠裹,她拿起相机,进入到不同女性的家中,交谈、拍摄。她想借由观看她人,来观看自己,于是有了《她在家》这部纪录片。
据说戴显婧已经拍了四十位独居女性了,目前《她在家》更新了三位独居女性的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三集。除了被她们的故事触动到,我还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以及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纪录片呈现了不同身份女性的独居生活,她们的年纪、身份、教育背景、生活条件对情感的诉求各不相同,但都拥有着或大或小的困惑与笃定,一边怀疑一边面对。
老妖是90后自媒体人,赶上公众号鼎盛时期,赚了点钱,买了房自己一个居住。然而面对自媒体的风口浪尖与迭代,她有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正努力调试自己不能掉队。
面对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她不断寻找并辨认自己,面对自己的容貌焦虑她去尝试整容,在爱自己和爱别人这堂课她一直在摸索着。
在高清镜头下,一个满脸痘痘的女性记录着她人生中最关键的状态,迷茫、自省、恐惧,但即使如此,她还是想要同过去的自己告别,想要更好的未来。
出生于1984年的魏琳,是一名保险行业从业者,同样处在人生的关键点。都说孤独分十级,最高一级就是自己做手术,魏琳意外品尝到了。得知自己患上了甲状腺癌,身边没有家人,她独自拖着行李去医院做了手术。
因为手术期间耽搁了工作,在甲状腺手术7天后,她立即重返职场办公。她当时虚弱到完全是靠意念与客户交流。而人生的另一面37岁的她仍然没有步入婚姻生活,虽然能力条件都挺优秀的,也渴望成为妻子母亲,却迟迟找不到理想伴侣。
她坚信社交软件里有遇见真爱的机会,也在无数次的相亲中寻寻觅觅,她渴望有一段双向奔赴的爱情,38岁的魏琳仍在勇敢追爱。
57岁这一年,北京电影学院的退休教授叶静搬进了新家,开启了新的独居生活。叶静曾有过一段婚姻,但是各种原因还是分开了。她也曾想要领养一个孩子,但机缘不够,便放下了。当被问起没有子女是否遗憾,她非常坦然:“当然遗憾。”
在叶静身上没有那种年龄上的沉重感,而是多了几分豁达。退休后的她似乎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一边去授课,一边学习,还把摄影爱好变成了另一项专业。除此之外,她还坚持跑步,跟朋友学习跳舞,甚至在56岁那年,她开始学习英语,现在即使出国不用翻译人员也能达到正常交流的水平。
她说“我现在很想把58岁到68岁的时段当成18岁到28岁来过。”她从新事物中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无尽的乐趣。我想在她的身上我可以说出那句:年龄只是印记,不是负担。
对于她们整个人生来说,独居的这个状态也许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有选择她们生活的权利,生活的意义与根本在于个人,与社会无关。
尊重这些独居的女性,不管是生活所迫,还是被心爱之人伤过,又或是仅仅是出于喜欢。永远鼓励勇敢地去生活。无论是独居或是同居,热爱生活的方式又不止一种,生活中的美好部分更值得被看到。
在一个人住的这几年里,我觉得独居的妙处,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清净。不必没话找话,不必强颜欢笑,在这个屋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对自己苛刻,对自己宽容,对自己生硬或者温柔,都是我的自由。
其实,独居是容易上瘾的,尤其是这种不用在意别人的自由。独居就像一场年轻人的成人礼。既然选择了独居,就要当个“快乐独居族”,顾名思义就是更懂得爱自己。
当然,对于独居最重要的是千万别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又觉得委屈似的想“为什么偏偏是我一个人”,想享受这种生活,就要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选择。
独居生活,有些人不必经历,因为幸运。有些人不敢经历,因为恐惧。而唯有经历过它的人,才会知道生活更多的秘密:一个人无论对你再好,或者对你再坏,他(她)都无法取代你生活。你只能亲自生活,感受所有的感受,而无法交付他人。
对于那些女孩而言,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不论对错好坏,或长或短,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
最后,想说独居并不等同于单身,它包括所有未到适婚年龄、晚婚、离异、丧偶的人等。并且独居也并不等同于与世隔绝,相反的是一个人可以同时过着高度社会化的生活,而又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
配图来源《她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