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古城墙铭字砖拓片长卷
乾州蕞娃
【内容摘要】作者从乾州古城墙和铭字砖的意义两个方面就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乾州古城铭字砖拓片长卷进行介绍。
在赵秦波先生的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中珍藏一件最有特色的藏品,这就是那幅长达53米的乾州古城墙铭字砖拓片。
据范紫东《乾县新志》(2011年校注版)30页“城廨”记载:“治城,即唐德宗时所筑。奉天故城,历代补筑,多失考。五代汉乾佑中修,明太祖洪武元年重建。洪武间,知州王师尹继之。女墙原系土堑垒砌,坍毁无常。万历甲戌(1574年),知州李维祐易之以砖。壬辰(1592年)‘知州贾一敬,筑城外缭垣。东西二小门,盖于此时增开之。崇祯壬申(1632年)雨圮,知州杨殿元补筑。清知州杨运昌、张务讷’皆重修。咸丰初,知州谢质卿筑城浚隍,增修城上炮墩,颇称完固。门六,东曰紫阳,西曰跃清,南曰新泰,北曰储胥,小东门曰好畤,小西门曰率西。按:唐四门,东曰迎阳,西曰宝登,南曰延薰,北曰拱斗。民国九年(1920年)知事傅丽春补修。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邓守真又补修。
243页记载:“奉天故城,即今县治。唐中宗嗣圣元年(684),置以奉乾陵。武后号天皇大帝,故县名奉天。建中元年(780),德宗用桑道茂言,诏京兆尹严郢发众数千及神策兵城之。子城③周五里。按:即奉天旧县城。罗城④周十里有奇。按:即是年新扩大之城。历代补筑多失考。后子城圮,今城即罗城也。”
③子城:古代州府统治中心衙署等行政领导机构所在地,在其周围常筑以城墙,一般多在大城之内。④罗城:城墙外另修的环墙。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
铭字砖,又叫文字砖,即古建筑中有文字的砖块。文字砖全国均有分布,出现的年代不一,有早些的也有晚点的。最早出现是秦代砖瓦,多为戳印文,刻文极少。其次是汉砖,汉代的砖铭亦可分为模压而成与直接刻画两种。
与普通民用建筑用砖相比较,“文字砖”均为特制青砖,在规格、质量上均有严格要求,一般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13厘米,每块砖厚约4公斤。
铭字砖与瓦当一样,实用价值依附于建筑、墓葬的需要。其文字内容表现为:或制砖的地名、人名和管辖官署之名;或制砖人用于建筑上的标志;或吉语、占祥祈祷之语;或墓志。
虽然城砖上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相同,但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落实生产责任制。如果城砖出现质量问题,则可以根据“文字砖”上的内容,直接找到相关人员,追究其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无论是“奉天、善、义、上、节、东”,还是其他文字,在当时都是有一定的指代意义,都代表着一定的责任。只是我们现在看不到当时的相关文献记录,无法找到破解这些文字的密码。
赵先生所收藏的乾州古城墙铭文砖大多数是一块砖上刻一个文字,字一般刻在砖的正面,也有个别文字刻在砖的侧面。文字刻法上有阴刻,也有阳刻,但多数为阳刻。在字体书法上,有行书,也有楷书,多为楷体,也有部分为魏碑。最为惊奇的是有个别砖块上所刻之字为两个字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套刻在一起,你正着看是个“赵”字,你倒过来看是个“节”字。
赵先生将100多块铭字砖进行归类整理,把刻有同一个字的铭字砖放在一起,制成拓片。当我们打开长卷的时候,看到这些大小、书体不同的铭字砖拓片如同受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面前时,所带给人们的那种视觉和心灵震撼,简直难以言明,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铭字砖的年代没有确论。由现存史料可知,乾州古城“女墙原系土堑垒砌”,“明代万历甲戌(1574年),知州李维祐易之以砖”,所以这批铭字砖最早应该是明代。但是因为城砖上没有标记年代,我们也不是文物考古的专家,所以很难从城砖的规制判断城砖的年代。不然的话,这些铭字砖的意义将会无法估量。
尽管如此,但因为包括乾州故城墙在内的很多古城墙在建国后大多被拆毁,古城墙越来越少,城砖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些铭字砖拓片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研究书法美术而言是一个极佳的资料载体。
正如参观过这幅拓片长卷的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和北京古城墙协会会长等人曾赞叹道:围绕一个文物主题形成如此长卷,这在全国也是仅见的。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作者简介: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