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这种手法,在沟通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使用。有了比喻,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有了比喻,难懂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比喻虽好,但想正确的使用好比喻,却不容易,万一遇到偷换概念的比喻,更会把人带到坑里去。
记得有一年春节的小品,巩汉林扮演的拿到营业执照的老板,想在黄宏扮演的修鞋师傅那里买三个钉子,黄宏不卖给他,怎么讲的呢?
“你能到饭店买炒勺吗?”
“不能啊!”
“你能到公安局买手枪吗?”
“不能啊!”
“那你能到修鞋的地方买钉子吗?”
“不能啊!”
怎么样?从说服别人的角度看,这样的比喻也很合理吧。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偷换概念,钉子属于日用品,二手枪却属于违禁品,这两者怎么能因为比喻的手法而放置在同一个位置呢?
不仅仅是在小品中,中国的古人,对这种比喻的用法也非常熟练,并且还不需要偷换概念。
《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中的主角庄辛,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说服楚襄王的。
他是怎么讲的呢?
“蜻蜓自认为没有什么祸患,和人也没有争端。它哪里知道,小孩子正用涂满糖浆的丝网,要把它从两三丈高的地方粘下来,丢给蝼蛄和蚂蚁吃啊。
黄雀自以为没有祸患,跟人也没有争端。它白天还在茂密的树间嬉戏,晚上已被撒上作料,做成菜肴,不过是一转眼的工夫,就死在那些王孙公子的手里了。
天鹅和人也没有争端。它哪里知道猎人正在修理弓箭,系好拴箭的丝绳,要从七八十丈的高空把它射杀下来。它白天还在江河中嬉戏,晚上就已被煮在鼎里。”
说完动物,就轮到人了。
“蔡圣侯也觉得自己对他人无害啊。驾着车在高蔡一带游乐,不把国事放在心上。他哪里知道,楚国的大将子发已经接受楚宣王的命令,正要用红绳子绑他去见楚宣王了。
大王你也是这样的,驾车在云梦之地游猎玩乐,不把国事放在心上。大王哪里知道,穰侯此刻正奉秦王的命令,准备夺取楚国黾塞以南的地方,而要把大王赶到黾塞以北去啊。”
怎么样,通过一步步的递进,终于由蜻蜓到了楚襄王。但庄辛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偷换概念,因为不管是蜻蜓还是黄雀,是蔡圣侯还是楚襄王,如果被抓,都是失去生命或者丢掉国家的大事。
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家存亡的大事还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喻手法可用,但偷换概念的方式,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