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发给导师的开题报告中署名为“尚有才”,本是自嘲扯皮来的昵称,在随意命名保存后竟忘了改回来。导师在同门群里调侃中说:“尚有才,很谦虚,尚且有才”。然而他人所谓的“谦虚”,在我看来,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自信。
尽管向来多愁善感,热衷读些诗词歌赋,痴迷旅行,偶尔也写些只言片语的句子,我却从来没有觉得顶多算得上自诩的文艺青年。相比阅历丰富,文笔飞扬,真心热爱读书,填词谱曲的大佬们,当然称不上是一个文艺青年,文艺爱好者或者边缘文艺青年或许更适合。
一周前参加了一场校外组织的读诗会,因为向来想结实一些爱好相投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感悟,倾听别人的故事。我带着自己装订诗集过去,随便找了两首,相对于大家朗读的知名作家诗歌,自然是不值一提。会间一名伙伴谈了对我的两首诗的意见,大致意思是认为两首诗不够深刻,内容浅显,且语句不通,晦涩难懂。尽管其他的朋友群起而攻,我亦可以理解,只是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同罢了。
这位朋友所理解的诗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内容要深刻,又不能过于晦涩。而我在写的时候却不曾考虑如何令人读懂,如何深刻,尽是就当时的心境,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说来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和同学的追捧,让我有信心坚持写下来,从初一那年,至今也有十三年了,然而年份并不能代表什么,我从来没有学习过诗歌的写作技巧,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有了灵感就随手写下一段,这倒让我在读诗会上暴露“诗龄”赢得掌声后倍感惭愧。
之所以自称“边缘文艺青年”,是由于自己读书甚少,写字丑,不会乐器,甚至审美观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常常把自己的服装搭配的不忍直视,我开始怀疑我大概是没有文艺青年的天赋。
边缘文艺青年更适合我,没有光环,没有压力,就做想做的事,读喜欢的书。听着网易云音乐刷着评论;想起谁了就写一首酸酸的小诗;周末的清晨背包出发去独自旅行,带上卡片相机琢磨怎么构图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偶尔想虚荣一下就发个朋友圈,配上几行抒情文字,管他那些纷纷扰扰,都随着呼啸的列车,抛去脑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