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图:娜娜
文:娜娜
众所周知,当下是一个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基于个人成长、兴趣或职业发展等需求,加入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大军,而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或者个人意愿,属于自学一族。
自学者不依赖任何学校组织或培训机构,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领域、学习节奏,不受外界束缚,但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遭遇挫折、中途放弃,也容易贪图安逸或产生主观臆断。
所以想要通过自学有所成就,着实不易,即便是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伟人因为自学成才,为后人创造了很多励志的故事,但也许那只是幸存者偏差呢?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一门知识,或者做一个研究,倘若我们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出发点,能够找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内"知道"与"不知道"的分界线,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力,来设定独属于自己的起跑线,如此,自学便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日本有个叫读书猴的作者专门以"自学"为研究方向,收集了历代自学者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到最新论文,网络了大量的知识,但他并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以心理学、行为学为底层逻辑,科学地为读者梳理了55种自学的方法,涵盖了一个人在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被誉为"自学宝典",可以随时查阅,随时解惑。
这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熟知的方法,比如让自己注意力更集中的番茄工作法,比如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联想记忆术。也有一些让人颇感意外、颠覆常识的方法,比如让自己无法偷懒的反向计划法,比如拒绝拖延症的两分钟起跑法。
其中两分钟起跑法非常有意思,它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将计时器设为两分钟,然后开始计时,并立刻开始学习,无论做到哪里,只要计时结束就立即停止学习。
其实这背后是源于一种心理学上的效应:当任务被中断处于未完成状态时,即使没有外界诱因的刺激,人们也会想要将其完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也是这个道理,迈出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很难,而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后,想要突然停止也很难。只要决定做某事,就立刻开始着手去做,哪怕只做一点点。
也正是这“一点点”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估算出完成这个任务所需的时间,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之前不曾发现的做此事的意义。即便这个任务很难,当我们开始去做的时候,就渐渐懂得如何将其分解,从而也缓解了畏惧和拖延心理。
这一点深有体会,最近面对书桌上越摞越高的书,一度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尤其是各个deadline日益逼近,非但解决不了拖延症,还让症状越来越重,迟迟不想打开电脑。
接触了两分钟起跑法后,我花了两分钟的时间启动电脑,打开空白文档,敲下了本文的第一句话,当两分钟计时结束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盘旋于脑海里的乱如麻的思路也渐渐浮现,看到已经开了头的文档,便不由自主地开始转动大脑,继续写后面的文字,思路和观点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不断修正和调整。一旦开始,这事就变得简单起来。
另外,作者在"如何阅读"这一章节中所提到的“问读”法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共鸣。
所谓“问读”无非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往往越是简单的方法越是容易被人忽略。
“问读”是一种同书籍和文献对话的方法,通过提问然后去寻找答案,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自由调节阅读的速度和深度,对于当下书中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则可以拓展开来,通过其他相关书籍和文献继续探索,这个过程便将阅读从“点式阅读”走向了“面式阅读”,我们的思想不再被束缚于当下这一本书,我们提出的问题将在书与书之间搭建起桥梁。
说到这里,不禁恍悟,原来我曾经无意识地运用过这个方法。
在三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题目是:读《朝花夕拾》,走进鲁迅的青少年时代,看他少时读过的书是如何影响他的一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童年及青年时期的一些回忆,我当时敏感地捕捉到他提及的几本书,一是《山海经》,二是《二十四孝图》,三是《天演论》,于是便有了自己的提问:鲁迅肯定读过不计其数的书,为什么这三本被反复提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对他成年后的志趣和事业是否有着深远的影响?《天演论》是怎样的一本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那么流行和深受欢迎?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在《朝花夕拾》里仔细阅读,寻找蛛丝马迹,结果发现这一本书并不能解答我的疑惑,于是开始阅读其他书目和文献,诸如关于中国版画的兴起和发展之类的文献,诸如鲁迅写过的《我们怎样教育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诸如《天演论》引入中国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反响,以及《天演论》的具体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问题逐渐明朗,原来被鲁迅奉为宝书的《山海经》为他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激发了他绘画的天赋和才华,成就了一生的志趣,他为中国版画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代大文豪。
而《二十四孝图》是鲁迅童年的阴影,成年后的鲁迅对旧中国使用的儿童读物深恶痛绝,他竭力反对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而且他曾从事过多年学校教育工作,即便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对教育事业也相当重视和关心。
至于《天演论》则是开拓了鲁迅的世界观,产生了中国陈旧腐朽的思想必须进行革新的信念,以至于弃医从文。
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大家纷纷留言,表示通过我的文章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更有人表示想要重新读读鲁迅的书。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收获是非常大的,也因此引发他人的共鸣,给他人带来了新知。
所以,一个好的方法一定是在实践中才能悟出它究竟好在哪里,可以给人带来什么收获。如果只是知道方法,而不将方法落地,即便你将本书的55种方法全部收入囊中,也不可能变成学习达人。
不去用,不去做,再好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