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金庸:最中国的作家,他创造了江湖
那是十月末了,风里裹挟萧瑟,即便暖阳高照,每个人都瑟缩着。就是在这样的寻常一天里,那个创造了江湖的墨客,那个仗剑走天涯的侠者,去了……
去到了他的江湖——那里有古灵精怪的黄蓉,她陪先生笑;那里有隐世独居的无崖子,他陪先生语;那里有孑孓孤傲的东方不败,她绣花飞针仰天长啸;那里有虚竹小和尚,静心参禅皈依佛陀。那里有古墓,墓中爱情令人唏嘘;那里有精彩,华山论剑好不风流;那里有六脉神剑一阳指的故乡大理;那里有九阳神功易筋经的源地少林。
先生落笔,江湖轰然而出;先生转身,江湖余波未了。1942年起笔,1972年封笔,三十年的写作生涯创造了著作等身的巨大成就。“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字来便是十四部巨著。先生倾其一生来学习,攻读知名大学硕博学位,广泛吸纳各种知识,这也让他的文字满是底蕴和内涵。红学之后,便是金学,毫不违和亦不夸张。先生治学严谨,72年封笔以后,一直从事文稿整理和编改工作,每一版修订只为做到精益求精。记得先生曾说自己写书不过是为了谋生,没有鲁迅、巴金这些大家的底蕴与情怀。谦卑、低调,金庸先生最好地诠释了文人品质。吞风吻雨葬落日,不曾彷徨;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轻狂。治学做人,尽显先生风骨与魅力。
那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了,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为实现社会主义奉献和创造,几乎是一个精神食粮匮乏的时代,是金庸先生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种下一个武侠梦。“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金庸先生的文字给了我们奋进的斗志,让我们在缥缈的现实世界坚定信念,像大侠一样。我们的父辈便是读着金庸先生的书成长的,他们热爱武侠世界,他们信奉正义、理解责任,懂得何为“侠之大者”,何为“为国为民”。先生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历史悠悠,沧海茫茫,铮铮之音,霍霍锋芒,先生踟蹰走进风雨萧瑟的岁月,走进大起大落纵横捭阖的时代,他的悲壮绝唱、不朽思想永远呈现在素洁的中国宣纸之上,成为我们日夜咀嚼的精神食粮。
本以为金庸先生的作品畅销世界,事实却非如此。金庸先生的作品难以翻译,先生站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地上,用中国文化的精髓书写文字,最中国的文字自然底蕴丰厚,信手拈来便是儒释道宗,文史哲禅。这是只有中国人能读懂的巨作,难以分享实在可惜。先生包罗万象的技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武侠小说泰斗”可以承载的,文豪金庸笔下的各色人物深入人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他混杂儒学、老庄、诗词、佛经,文火细炖、武火提鲜,创造色香味俱全的文字盛宴。金庸先生的传统复古之风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字里行间,蓝墨水的尽头是汨罗。然而金庸先生创造的文化产业远非止于此,金庸先生凭一己之力创造了金庸宇宙,数千人物,构织起像漫威世界一样的庞大体系。各种开发商以金庸先生的故事为蓝本,创造了众多影视、评书、游戏事业。
不过是在数月之前,在我高三最绝望最迷惘的时候,是金庸大师的书陪我度过无数个难眠的夜。笔构风云图,狂书武侠梦,万千少年郎鱼贯入此中,他们鲜衣怒马,他们快意恩仇,在刀光剑影中倚天屠龙,在逐鹿群雄间情长儿女。赤子血、风流间,江湖形色,侠义慨然。我在大师的柔情与铁骨中,理解了江湖人心,洞察了人生百态。在高三最压抑紧张的时候,我便畅游此间,大师如今仙逝,心中怅然若失,浑浑然。江湖场上,有形有色真男儿,自当斟清酒,先生驾鹤西去,甚怀之。
“人生大闹一场,永世笑傲江湖。”老人家一路风烛残年,94仙逝倒是喜丧。反观金庸先生的作品,离去是最好的结局:段誉离开了,郭靖黄蓉作别成吉思汗,杨过小龙女终南山下绝迹江湖……小昭曾对张无忌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愿我们都能受其滋养,在你我的江湖里,度侠者人生。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江湖路远,咱们就此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