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一个曾是优秀班主任,一个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本该双赢的一对师生,却一个失去生命,一个失去未来。
与以往的的“弑师案”不同的是,以前大多是一些成绩差、调皮捣蛋、不被老师喜欢的孩子,因对老师不满而怀恨在心,但这个罗某可不是“坏孩子”,他甚至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但为何这位“好学生”一手酿成了这样一出的悲剧呢?
新闻出来至今,网上的评论已经压倒式的要求对罗某予以制裁,认为他心理扭曲、偏执、变态、该死。坦白讲,我看到新闻的第一感受也是这样,本来嘛,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总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或评说,但谴责完了,还要反思,回到他生活的位置和肇事的起点,去了解,毕竟任何人的行为,都离不开他的实际生存环境和生活现状。
我们都知道,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对一个小地方的学生,高考的成功就意味着的人生的飞跃,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意味着农村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高考中取胜。罗某作为高三的学生,虽然他自己说上个二本就可以了,但这是他宽慰自己的话还是真心话呢?他的希望会是父母对儿子和老师对好学生期望吗?我想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无论学渣还是学霸,都经历过被学校、家长、老师、包括自己施压的日子,当压力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疏导,也就成了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的炸药包。
当然,我并不想老生常谈,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已经陈词滥调,况且,经历高考的学生那么多,每个学校的管理体制又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就你罗某要拿刀杀人?当去读了事发的细节时,我们看到这样一段:
“原本下午考试结束后,学校放几个小时假,但鲍老师把全班同学留下来,要求观看一部16分钟的励志视频,并要求学生写出500字观后感才能离开,罗某感到不满,老师离开后,他出去上厕所,然后一直在走廊逗留,被鲍老师看到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并批评了他,鲍老师让他报了号码,当打给他父亲的电话无人接听,鲍老师正准备拨打母亲电话时,站在后侧的小罗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班主任。。。”
读了这一段我突然想起N年前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药家鑫曾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的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的希望。我觉得活着没意思,觉得别人都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而压抑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对他过于的严厉,强迫他学习、练琴,除此之外的事都无关紧要,就算在外打架受欺负,不管对错,父母永远认为是他的错,也从不鼓励他。
药家鑫的父亲曾说: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他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在父母这样打压教育下,怎么会不自卑、压抑呢。关于杀人动机,药家鑫在公开采访中说:农村人难缠,我害怕她没玩没了地缠着我父母。
这次的罗某呢?同样,罗家人对他抱有极高的要求,甚至被家长打过,特别是罗某的妈妈,对他抱有很大的期待,要求也十分严格。当年的药家鑫把刀子捅向张妙,因害怕自己撞人的事被爸爸知道;而罗某,他站在走廊外逗留时,其实就是在用行为对老师的意志进行反抗,当老师拨打父母电话告状的时候,他彻底失控了,将刀子举向了自己的恩师,这背后的原因,难道不会是出于同样的害怕吗?他的心理偏执和父母的教育没有莫大的关系吗?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塑造孩子的品性,一个健全的人格,与家庭、父母有着极大的关系,可惜父母不需要上岗证,不需要培训,甚至很多父母也是在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长大,从问题孩子变成了问题父母,这也意味这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伤痕累累”。罗某的实施的罪行,没谁会把全部责任推给他的父母,但教出这样一个混蛋儿子,他们难辞其咎吧。
我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在我们围观、惋惜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能够自省、自知,不是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一股脑归咎到教育制度、学校、老师。实际上,很多时候学校和老师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一边面对的是难以完成的各项指标,一边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很难做到周全。而对大部分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家长的关爱、理解、教育、引导才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