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一节 童年
优美词汇:
无足轻重,置之度外,滔滔不绝
半死不活,微微一笑,负债累累
省吃俭用,粗暴严苛,懒惰无用
心地善良,变本加厉,温和驯顺
如饥似渴,惊诧不已,成千上万
真心实意,怒不可遏,争执不休
水火不容,烂熟于心,
名人名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精彩句段:
一 有段时间, 我以为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详谈个人的事,甚至不愿意详谈他们同志们的个人功绩,可能是因为谦虚,或者是对我有所顾忌和猜疑,也或者是考虑到国民党正重金悬赏其中很多人的首级。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记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琐碎的事情了。当我开始搜集传记材料的时候,不止一次发现,共产党员是能够说出他们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所有事情的,但他们一旦加入红军,就把自己置之度外了。如果你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他,你就不会听到任何关于他本人的事情,就只能听到关于红军、苏维埃或者共产党的故事——对他们而言,这些东西是排在首位的。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战役的时间和经过,以及他们在许多没人听说过的地方活动的情况。但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有集体意义,并不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在那里开创了历史,而是因为红军曾到过那里,而红军背后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全部有机力量,他们就是在为这种意识形态而战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不过这却给我的报道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精讲点拔:红军服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丝毫个人主义的虚荣心,而是将成绩归功于集体,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是无足轻重的。)
二 “我刚识得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想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还想让我学打算盘。因为父亲对这件事很坚持,我便开始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个严厉的监工,见不得我闲着,只要没账可记了,他就让我去地里干农活。他脾气暴躁,经常打我和我的两个弟弟。他一文钱都没给过我们,而且还给我们吃最差的饭菜。每月十五,他会对雇工们格外开恩,给他们准备非常下饭的鸡蛋,但从不给肉吃。不过对于我,他既不给鸡蛋,也不给肉。
(精讲点拔: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父亲脾气大,对待孩子非常苛刻。教育方式也很粗暴。)
三 “我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富有同情心,总是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当他们在饥荒时期前来讨米时,她经常施舍给他们。但如果父亲在场的话,她不能这么做。我父亲是不赞成赈济灾民的。我们家在这个事情上发生过很多次争吵。
(精讲点拔: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他愿意接济穷人,但性格柔和,不会公开反抗毛泽东的父亲。)
四 “我的不满越来越多。我们家里辩证法的斗争在不断发展^②。有一件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差不多13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邀请了许多客人来家里,我和父亲当着他们的面起了争执。父亲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激怒了我。我冲他大骂一声,就离开了家。母亲小跑着追上前来,想方设法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了过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他说如果他再靠近一步,我就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以表示屈服。我同意单膝跪下磕头,但前提是他得答应不打我。于是,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当中认识到,当我公开反抗以捍卫自己的权利时,父亲就会软下来;但如果我依旧温和驯顺,他就只会变本加厉地打骂我。
“回想起来,我觉得是父亲的严苛,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我学会了反对他,我们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去反对他。同时,他那严苛的态度可能也对我有所帮助。这使我干活很勤快,记账也很仔细,这样他就没有理由批评我了。
(精讲点拔:父亲的严苛是的毛泽东学会了以斗争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父亲粗暴的教育手段则迫使毛泽东养成了勤快认真的做事习惯。)
五 “一连好几天,我们学堂都在讨论这起事件。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大部分同学都很同情‘造反者’,但他们仅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他们不明白这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件刺激的事情而饶有兴趣而已。但我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那些造反的人就和我自己的家人一样,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痛恨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精讲点拔:抚台傲慢的答复充满了就是在官僚对劳动人民生命的亲密和尊严的践踏,使得人们怒火中烧,马上进行了抗议。然而民众的反抗很快就被无情的镇压了。这一事件反映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丑恶,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让他对社会的不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感悟: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和善、宽厚、富有情感的女人,可他的父亲却是一个严厉、性情暴躁的人。性格迥乎不同的父母不仅给予了毛泽东生命,也塑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秉性。
母亲的慈善让他充满自信,有独立的思想。而父亲的严厉让他学会反抗,学会自我完善的本领。毛泽东少年时期大部分精力都扑在读书上,最喜欢读《盛世危言》,还喜欢读小说中的反抗故事。
正是有这些经历,才会有他对湖南饥荒时百姓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痛恨,才会有对庞铁匠反抗失败的同情,才会有对村里“吃大户”行为的思考,才会有对学校维新派教师的称赞敬佩。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意识,他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