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问激发阅读期待
用美国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引入来举出2001年评出的年度新闻人物的例子来说明时代周刊的厉害,然后又举出一个1992年评出的年度新闻人物就是邓小平,接着又说引出1998年又评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地球,用这三个例子来说明前几次都是人物,但地球是个星球,不是人物,通过这三个例子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是新鲜而陌生的所以学生会兴致勃勃的从字里行间捕捉自己所关心的信息。
二、初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找个别学生读文。当学生读到“璀璨”感到生疏时,教师及时板书并注音,以帮助学生读书。过了一会儿,学生相继读完课文,声音越来越小。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读完课文后,你的心情怎样?”来引导学生体会出地球母亲受到的伤害,感悟地球的心情。尽管只是初读课文,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触摸到地球母亲的胸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里缓缓流出。
三、深悟,触摸一颗滚烫而焦灼的心
师:现在你再读课文,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是你产生了这样的心情,请在这些地方画下你颤抖的线。
反馈时让引导学生说出当读到这些词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然后老师总结,读读这些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里透露出的感情。
这一环节中无疑是整节课的重点部分,所以王老师从词语,到句子的讲解,其中有“哪一处是让你最怦然心动的”这样的句子来串联起整个过程。这样的“细节赏析”是一种阅读点上的“聚焦”。由面到点、有粗到细,合乎阅读的交流的逻辑,正是张弛有度、操纵自如。王老师抓住“不加节制”与“生态灾难”这两个重点词的品读上重点引导学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想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这一环节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又把刚开始的导入语《时代周刊》的评的新闻人物联系起来,让生再一次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深的体会,学生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整个环节,他和学生一起惭愧着作者的惭愧。担忧着作者的担忧,愤慨着作者的愤慨,呐喊着作者的呐喊。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老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着深刻的对话,最终透过这些理性而平静的文字,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
四、质疑,一场充满理智的冒险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会提问吗?我有两个要求:第一,不提假问题。有的同学提的根本就不是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就知道了。所以,那样的问题是假问题,你千万不要提假问题。第二,不提问题简单的问题。有的同学提的问题到书上一找就能找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在书上,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要提,明白了吗?你就把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书上做个这样的记号――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在这个地方真的有问题。
五、释疑,解除“语文之问”的情韵与价值
王老师一直在用请带着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又一次的体悟。虽然王老师主要的目的并不在于“问题”也不在“答案”。她只是引导学生“问出一种情绪、情意和情味,从而学生提问的方式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问外之意”“疑中之情”将“问”引向深入,从而“质疑”和“感悟”在与言语的情味和意蕴的理解场中走向融合。
六、对话,扑进母亲的怀里
这一环节用小练笔来进行对话,学生充分感悟与质疑之后,老师让他们扑向地球母亲的怀抱,尽情诉说着自己的心声,那是用心用情和言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