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发现,央行口风突然变了。
央行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核心表述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而在上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为“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
仔细对比会发现,央行当下货币政策针对性有所调整,已经不再提“去杠杆”了,而是强调“调结构”。
有人把这个措辞的改变,当作是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再加上央行4月份的降准,这些人就更加坚定:货币政策要宽松了。
在给出我的观点之前,我们先看几个背景新闻。
新闻1:在刚刚过去的四个月,全国有1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公司包括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等9家公司,涉及金额高逾130亿元。
新闻2: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817亿元,增速比1-3月份略低0.1个百分点,表现出放缓的态势。
新闻3:5月29日,索罗斯称美国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最终泡汤、欧盟与美国之间跨大西洋联盟因贸易等方面的争端而被破坏,必然会对欧洲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并引起其它乱象。他表示,“我们可能正在走向另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
上面三则新闻,看起来好像互不相关,但可以用一个词联系起来:“风险”。分别对应的是国内债务违约的风险,经济放缓的风险,外部输入风险。
这些风险都和过度去杠杆有关。不管企业,还是个人,或是国家,次贷危机以后,大家习惯了借钱过日子的生活。现在央行说不让借钱了,破产就来了。
第一条新闻中债务违约的企业,大多数是大企业。这些企业债务违约,不是因为借钱还不了,而是到市场上借不到钱了。资管新规一出来,钱都被关进笼子了。
还有楼市去杠杆。房贷利率和首付节节高,大部分人买一套房子,祖孙三代的钱都押上了,用来消费的钱肯定就捉襟见肘。请看下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曲线图,如果消费不能顶起来,未来出口再因为贸yi战减少,经济增速就不好看了。
第三则新闻预示的是外部风险。美联储加息,首先爆掉的是欧元区债务高的福利国家,比如这两天的意大利,已经把全球股市吓出一身冷汗了。
如果了解了我所说的背景,你就读懂了央行的进退两难。
去杠杆已经伤到了企业的筋骨了,如果搞的太猛,实体经济受不了,虚拟经济更受不了。但如果不主动去杠杆,泡沫经济就会被美联储收割。美国主动打贸yi战,就是来捅泡沫的。
其实央行4月份降准,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全面降准肯定有部分钱会流到楼市,央行也知道这一点。但是救实业要紧。
目前还看不出降准的效果,但炒房人的热情又起来了。最近蛋东老板两亿买楼的大手笔,这让央行情何以堪?明明市场就有钱,但就是不去搞实业,央行也拿这些游资没办法。
这就造成了一种悖论:去杠杆,实业衰,房产兴;加杠杆,实业更衰,房产更兴。
虽然现在官方嘴巴上不提稳增长,但地方政府心里知道,稳增长还是最重要的。尽管住建部约谈了12个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但其他城市该卖地的还是卖地。今年土地出让金又创新高了,说好的要告别土地财政,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看,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中,“稳增长”还是第一位,调结构就是要告别只靠房地产拉动的旧模式,要转变为靠新经济拉动,比如互联网经济,中国2025制造,等等。
那未来两三年,我们的货币政策还有全面宽松的可能吗?基本没有!
如果再次全面放水,楼市的报复性上涨将无法阻挡了,因为市场将不再相信,楼市调控会有作用。如果再把楼市泡沫吹起来,不仅中国金融安全岌岌可危,同时这两年的金融改革也将前功尽弃。从最近高层的定调来看,高层不会这么做。
那定向放水有没有可能?我认为有可能,采取的是定向降准和加息的组合拳。
中国为了减少和美国的贸易逆差,将会加大从美国的进口。如果缩减1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意味着约有6000多亿人民币流出中国。这部分的流动性窟窿谁来补?
前面说过,实体经济其实还是缺钱的。市场的流动性少了,资金成本就会上升,这对实体经济不利。所以会靠定向降准来弥补这部分资金缺口,让M2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为什么我又会提到加息呢?
中国流出去的钱多了,在外汇市场上,必然会造成人民币贬值。最近,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4就是征兆。这种贬值如果传导到国内市场,将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本外流,所以要靠加息对冲这种影响。人民币超预期贬值的幅度有多大,加息的幅度就有多大。
在定向降准和加息的组合拳下,我们该如何投资?
其实我觉得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如果手里有一笔钱真想保值,我有两条建议:
如果没有房子,有能力就买核心地段的个人住宅,具有一定的抗通胀作用。
如果已经有房子了,可以暂时手握现金,等到中国股市出现一波大的调整时,趁机抄底那些优秀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等待价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