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关于“敬畏是给无知预留的容错空间” 里面作者独到精辟的见解很有说服力,想与大家分享共勉。 无知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也正因为无知,所以才会犯错,在不断的试错当中寻找到新的出路。犯错与进步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存在着辩证与统一的关系。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我们对自己的无知往往视而不见。
先天的无知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变为有知,但如果持续对于自身的无知而无知的话,将会成为阻挡我们进步的巨大障碍。这种障碍会让我们如井底之蛙一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膨胀,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不再拥有敬畏之心,在无知中迷失。
敬畏之心。社会中的每个人无非是通过说话与做事这两种方式与他人产生链接,当一个人心存敬畏之时,就不会把话说满,将事情办绝。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之道,这正是一种用敬畏之心展现出来的做人智慧。对他人委婉地进行批评,是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督促他人进步,不至将其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样是对他人的敬畏。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镜面世界。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对方就会在将来以相同的方式投射回来。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所有心怀敬畏的做法,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预留容错空间。
吉姆·柯林斯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他曾经深入地研究了美国很多的优秀企业。他发现,在所有业绩优秀的企业当中,凡是那些带领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领导人,似乎很少见诸报端。即便有一些报道,媒体也大量地使用了谦逊、平和、沉默寡言、羞怯、和蔼、不爱抛头露面等词来形容他们。这些形容词似乎很难与他们为公司带来的辉煌业绩相匹配。后来他慢慢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双重人格特点——谦卑而执著,羞涩而无畏。他们表面平和、谦逊,内心执着而无畏,就像是一台运行顺畅的电脑,对外展示着谦逊、友好的界面,内部的操作系统始终保留着无畏探索的底层代码。执着的基因让他们的方向始终朝向既定的目标,而敬畏的态度让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为试错预留了缓冲空间。领导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一种行为特点:获得成绩看窗外,遇见问题照镜子。当公司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谦逊的性格会本能地将功劳归因于他人;当遇见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敬畏之心会通过“照镜子”来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敬畏之心与“做正确的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的责任是正确地做事。但有些领导者的悲剧常常是这样,一开始还坚持做正确的事,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以后,就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正确”或“成功”的标签。心思逐渐地从做正确的事转向了做正确的人,进而通过很多努力来维护自己作为领导的正确性——显然,这与初衷背道而驰。其实,做正确的事当中就暗含着心怀敬畏、遵循客观规律、绝不肆意妄为的心法。好的领导者一定是观大势、行大道,即便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差错,他们的谦卑与无畏也能够帮助他们容错和纠错。人生需要建立这种容错与纠错的机制,才能让我们不至跑偏,而这种机制的底层代码正是敬畏之心。
获得成绩看窗外,遇见问题照镜子。保持谦卑与敬畏之心,观大势,行大道,向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