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收到一个问题:高三学生,快高考了,焦虑怎么办?如何调整心态?
这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回想过去,当初高三时的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是现在同样面临人生变动的我,心境似乎平淡了许多,闲言少续,这里把我的心得分享出来,重点写给即将参加高考的朋友: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消除你的“心理时间”,让自己的身心,完全安住于此时、此地、此事。
学生的焦虑,多数是因为担心“未来”的某些事情,比如高考考不好、担心复习目标进度无法完成、或者在学着某个课程的同时又在担心另一个课程,亦或为自己刚刚浪费的时间悔恨不已……
这些担忧的心理,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时间”,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本来是人类大脑创造出来的一个方便于管理生活的工具,而现在却成了给我们带来困扰和焦虑的最大障碍。
想一想,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甚至是现在,这些你担心的事情,有哪些是你能把控的?
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拥有昨天吗?你能拥有明天吗?你甚至能拥有5分钟吗?你不能,因为你永远只能拥有当下的这一刻,这个流动着的,永远变化着的时间点。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你的“心理时间”才有可能开始瓦解。
所以,不要去担忧了,也不用焦虑什么,做好当下的这一件事情就足够了。
【这里需要排除两个误区】
误区一:人们通常下意识的认为“有效的学习一定要伴随紧张和焦虑”。但这其实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这些情绪没有任何意义,内心平静下来了,效率只会更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误区二:“努力学习就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这是“有为青年”的一个更加常见的误区,就像我们总是在歌颂蜜蜂的勤劳一样,潜意识总是把义无反顾和没有片刻喘息混为一谈。
可大家并不知道,蜜蜂一天里的多数时间都在休息!一个没有休息、没有运动、没有身心调节与平衡的,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持久和高效的。所以,学会调节“内心焦虑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听我说担忧没用——也没用!】
其实你自己也知道没用,可是还是免不了持续处于担心和焦虑的状态里,因为我们大脑的焦虑已经形成惯性了,就算明白所有的道理也没用,这就是大家面临的实际困惑。
你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惯性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不是只有高中生才会焦虑,就是没有高考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成年人,也会不停的焦虑。
因为大家的潜意识思维总是在“催促自己”做点什么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它不停告诉你:此时此地是没有意义的,做“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潜在的心理模式,可以毫无理由的顽固的存在着,它总是想让自己放下“此刻”这个事情,去做“未来的”一个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持续着的状态让你做什么都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无论做什么,你都是在做此刻最没有意义的这一件,这就是焦虑的源头……
而解决问题也正是要从这个源头上入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就只全心全意的做好当下这一件事情。
——————————
就像今早的我,本来一个人在家休息,却感觉做什么都是空虚而焦虑的,总想做点儿什么,却什么也做不下去……
这就是大脑焦虑状态的持续,它甚至可以是无由头的,实际上我并不需要参加高考,也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
早上送完孩子,我一个人来到小区旁边的公园,用王阳明交给的方法,让心物相接,比如耳根的“本心”和声音的“外物”,或者眼根的“本心”和颜色的“外物”……让它们轻轻的接壤,却不做任何发力,把自己的意识能量放在周围人的身上,轻轻的感受孩子的叫声、树叶细微的波动……
那仅仅是平静的相接和感知,向内不寻求和评价,向外不刻意执取,伴随着对呼吸的觉察,让心灵处于一种完全自由、放松而舒展的状态……
不多久,那个“一定要做些什么”的焦虑状态开始动摇了,某种语言无法形容的当下自足而喜悦的感受,瞬间漫过全身,在这之后,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了。
因为大脑的波动形式变了,干什么都不再焦虑,我可以一个人愉悦的回家看讲座视频、给自己做饭、感受饭菜的香气……
要知道,如果我的大脑依然处于焦虑的波动状态,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
学生朋友,看到这可能要问了,我们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坐到公园转换心境?
实际上,只要明白了这个“心物相接”的原理,又哪里需要坐到公园去,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松开潜意识紧握的拳头,让内心舒展开来。
无论你是在听讲、做题、背单词、读课文,还是吃饭、走路、上厕所……这些根本无所谓,只需让自己保持在一种“顺迎”的状态就可以了。
顺就是臣服于当下,不去陷入“时间陷阱”(将与时间有关的焦虑全部放下),迎就是让你的心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相接(放手将自己投入“未知”,并保持警觉),用一颗不焦灼的心,愉快的迎接当下的一切挑战……
先说这些吧,预祝高考成功!当然,前提是您需要有个成功的当下,因为,成功不在“未来”,它永远只能在此时、此地、此刻……
宝嵩敬上。
2017.05.04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