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上早教的那点儿事
很多妈妈看到我给孩子大力投资早教都很纠结,问我:上吧,费用着实不低,但不上又怕比别的孩子少学了点什么。不上早教的宝宝未必落后,但上过早教的大多觉得有所收获。还有很多人问我:“你一教师专业出身,又喜欢幼教,自己在家带孩子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上早教课?”这个时候,我总是微微一笑。看到女儿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快速和新伙伴嬉笑打闹时,总是会庆幸自己一年前让她“被早教”的决定是值得的,早教带给孩子的变化让我美翻了
最近经常听见小区里的阿姨对我说:“淼姐可有礼貌了,每次见面都是笑盈盈的不认生。”最骄傲的还是每天陪伴的阿姨:“淼淼真是一天一个样,衣服自己穿脱,鞋子自己穿脱,脱完放回原处,自己拿椅子吃饭,不挑食,水果蔬菜样样行,自己洗内衣,刷鞋子,扫地等等”各种现象告诉我,当初坚持给她上早教课,是值得的。别看淼姐现在很外向,但最初接触陌生人也很害怕。直到她6个月大时,家里来了客人要抱抱,刚开始小家伙总是爱搭不理,后来干脆哇哇大哭,抱到身上哄半天,一点效果都没有,客人还劝我,大一点就会好了,可是大一点真的就会好吗?
初为人母的我,开始上网搜索各类资料,这才知道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社交敏感期。我可以给她更深沉的爱,给她更好的衣食住行,可宝宝还这么小,人际交往环境可不能随便创造。
没有任何世俗(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困扰,更没有任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只是一个单纯、直接而迫切的愿望——我要多带她接触一下陌生人。宝宝的发育始终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刺激,我的初衷,就是能够寻求一个符合这个年龄阶段,且前提一定要安全、卫生、最好能有成长伙伴一起学习激励、爸爸妈妈也能互动参与的社交圈。于是,很高兴和淼姐开始有了属于我俩共同的早教生活。
第一次在积木和那么多人在一起,淼淼明显有些烦躁不安。所有的宝宝都在妈妈怀里安安静静地配合着老师做动作,只有她紧紧地抱着我,任凭老师逗引,总是不愿靠前。直到有一次,积木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任何时候,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急躁,妈妈就是孩子的镜子,你的鼓励和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细想想,我的确表现的不够好:玩具展示时,孩子注意力不够,我非要强迫她坐下听;自我介绍时,只要没说完整,我就拉着她直到说出为止;互动游戏时,只要没做到位,我就当面指责。大环境的影响,首先打乱了我的节奏,她才多大啊,我的耐心都哪去了——如果没有外在提醒,我一直认为只要多看看育儿书、多听听老人建议,自己还算个合格妈妈。于是,我知道了“早教”教的不只是孩子,也是家长自己。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我就换个姿势抱抱她,变个声调逗逗她;自我介绍时,我总是模仿她的口气大声说着“嗨”、“谢谢”;互动游戏时,我首先积极参与,调动她的情绪,如果她还是不做,回家以后再重复指导,甚至不惜上重复课程。
积木老师说:“这个阶段的宝宝一周大多只有两节课,一节课45分钟。如果说上课只是上课,回到家没有任何引导,早教就没有太大作用。只有早教中心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会相得益彰。”所以我给孩子一再上重复课,让她自己感知。
早教班非上不可吗?
我并不认为上早教是一个“必须”,但益处回头看确实是有不少。而最重要的是,宝宝每次去都会开心的不得了。那些任何细小的、毫无意义的动作都可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她也会因为得到家庭以外人员的鼓励而大受鼓舞。积木教会了我该怎么和孩子学习相处,帮助宝宝营造了最初的社交圈,提高了自我意识、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品德,树立了自律自控的行为习惯。因为我知道,这些影响来得越晚,其塑造的可能性越低,错过这个阶段的科学培育,家长再没有行之有效的辅助,其损失是不可能再有机会弥补的。
我从未期待她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但积木能给我的就是亲子陪伴,而且是现阶段最科学、最系统的高质量陪伴,是可以不断复制和发挥的快乐时光。我突然想起,淼淼快要2周岁时,每次抱她喂小兔子总被吓哭,如果你硬告诉她不怕,她会哭得更厉害。于是我按照老师的“立体教学方法”,先从蔬菜认知开始、从书本阅读开始、从听音乐学舞步开始,一步步地教她“小白兔真可爱”。一周以后,她喜欢上了这些小动物,而且每天都要主动地给它们找青菜和胡萝卜,小心翼翼地放进笼子里,开心到尖叫。后来,她最先学会了找自己“长长的耳朵”、也很爱吃妈妈给做的“兔兔美食”,甚至每周都要到动物园去喂兔子,乐此不疲。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的花朵,各有花期,每一朵先后有序,父母只需静待花开。我也知道:0到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3岁时脑体积相当于他成年时的80%,这个时期也是他学习能力最强、学习欲望最高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期给他进行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为他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后,如果回想起这段早教历程,可能不再是学了哪首歌,玩了哪个道具,而是获取了最宝贵的学习能力,在社会环境中学社交,感恩教育,感恩积木宝贝
FDG6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