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大家肯定听了不少遍了,今天我们要说得是却是真正的吴三桂,历史真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吗?
1644年有三个政权不断的角逐着,大明王朝、大顺政权和大清王国,而在这三种势力里夹缝中求生存的吴三桂也不断面临着选择:尽忠?尽孝?当贰臣?
一个光环困住了吴三桂
大明令吴三桂来解京城之围。
大顺不希望吴三桂给他们占领京城增加难度,抓住了吴三桂父亲一家。
大清急切想劝降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一举拿下京城。
吴三桂一时成为了炙手可热,众人追捧的对象。
他最先选择忠君,这个选择和他多年来所受到的教育和经历是分不开的。
吴三桂年幼时就随父亲吴襄驻守宁锦防线,多年来一直和大清的八旗军队抗衡,而多年战争的结果是顶头上司洪承畴降清、舅舅祖大寿降清、哥哥吴三凤降清,还有一干亲朋好友,除了远在北京的父亲,几乎全都投降了清朝。
皇太极多次让吴三桂的亲戚们写信劝降,他都不肯,因为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英雄。
起码在当时明朝皇帝和百姓心中他真的是一个英雄。
吴三桂有着带二十人冲入几万清兵阵营救父亲的义举,那年他才十八岁,就成了全国人民心中最忠孝两全、文武兼备的英雄。
他不能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英雄的光环,是他不能放弃,也不愿意放弃的光辉。
可惜吴三桂的本性不是一个宁折不弯、视死如归、宁愿以死报国的忠勇匹夫,他是一个极有智谋的政治家,甚至是阴谋家。
他多次在战场上逃脱,他打仗靠的是谋,而并不是单纯的勇。
他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在这个乱世,他手中的兵是自己保命立身的根本。
正是这种本性,才让他能在三方对立的情况下成为大家必须争夺的势力。
而因为他自幼受到的教育和英雄的光环,使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性,明知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他还要硬着头皮去救。
一降二反再降
吴三桂永远也忘不了1644年四月的一天,北方的春天还没有来,山海关的风中夹杂着沙尘割在他的脸上,他早就习惯了这种天气,如果他脚程快的话,现在已经到了京城和家人团聚了。
可现在却停了下来,回京城的道路他熟的不能再熟,这次他却不敢走了,因为不知道前面等着他的什么?
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也吊死在煤山上。
等着他的是拼死一战?是劝降诏安?还是阴谋诱捕?
他不敢动了。
派出去一批又一批的探子,几乎每个人回来都有不一样的消息,多少人被李自成杀了、多少人逃了、多少富户官宦抄家落狱了。
吴三桂不敢往前走了,他只好等,等待最佳的时机。
李自成不想让吴三桂这个手握几万兵马、能征善战的将领带着部队,扑着他的脸打过来,他抓住了吴三桂的父亲,让他写劝降信。
给钱、给爵位、给兵马,只要肯降,要什么给什么。
李自成没说的话是:如果不投降,你的家人全都要死,而你只有几万部队,我有雄兵百万。
杀你,只是时间问题。
吴三桂怎么会不明白李自成没说的话?
大明已经亡国了,他再忠诚,主人也没有了。他引以为傲的忠孝两全,只能做到一个“孝”了。
他召集所有士兵。
“咱们的皇帝已经死了,现在只有两条路,第一,我们杀到京城,和反贼斗个你死我活,怎么样?”
底下鸦雀无声。
“第二条路,就是投降……”他没再说下去。
“我们全凭将军安排。”
吴三桂决定降。
这是他和他的部队当时唯一的选择,旧主已死,大清不过就是北方蛮夷,自己从没想过要投降他们,打从心里看不起他们。
而李自成好歹是中原人士,应该能善待自己。
抱着这种心态,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带兵慢慢往京城赶去受降。
他以为等待他的是隆重的迎接典礼,是李自成的封赏和家人笑容满面的期待,可是他只看到从京城不断逃亡出来的乡绅和官员。
还有一个自家的家仆。
家仆哭哭啼啼地告诉吴三桂,他父亲被抓了起来下了大狱,家里又是送钱又是求饶,不但没有放出来,还被严刑拷打,他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将领抢走了。
吴三桂瞬间怒火中烧,不是为了他的父亲,不是为了陈圆圆,是为了他自己。
因为李自成对他的轻视,对他言而无信。
愤怒过后是一阵惊恐,他手上尚且还握有重兵,李自成就敢伤他父亲,夺他爱妾。等回到了京城他会怎么对自己?
吴三桂想起了宋朝杯酒释兵权,想起了朱元璋称帝后杀了多少武将,李自成又能比朱元璋好多少?
如果投降他,自己的结局有多悲惨可想而知。
这不再是一道选择题,继续往前走就是一道送命题。
吴三桂带着人马杀回山海关,杀掉了李自成派来驻守山海关的守将,彻底和李自成决裂。
他杀掉李自成派来的其中一个使者,另一个被他割掉双耳带了一封信被放了回去。
那封信是他写给自己父亲断绝关系的信,信上写满了忠义之言,其实跟忠义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两层意思。
一是保护父亲,既然他已经和父亲断绝关系,他所做的事情也和父亲没有关系。
二是表明和李自成的决裂。
李自成也慌了,吴三桂本身或许没那么可怕,他手里只有几万兵个,而自己手里的军队是他五、六倍之多。
可是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十来年,对地形非常熟悉。
自己的部队长期作战也到了疲乏期,京城已经被拿下,大家也享福了一段时间,谁还愿意去打仗?厌战情绪很大。
更让他担心的是,吴三桂身后有一匹狼,虽然他不愿意承认大清的存在,可八旗的军队仍然陈兵在山海关外,一旦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自己好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将岌岌可危。
他一边安抚好吴三桂的父亲,一边调集二十万大军,一边继续派人去劝降。
吴三桂也没闲着,他回到山海关整顿兵马,重新招募了一些新兵,力量还是很悬殊,他派了六个人给李自成说自己愿意投降。
吴三桂从来不是个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他是诈降,自己和李自成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从他拉回马头调转回山海关那一刻,他和李自成就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
他明白,李自成也明白。
所有的讨好和投降不过是场的博弈,李自成没有停下行军脚步,吴三桂也没有停下寻求活下去的机会。
吴三桂终于把目光放到了关外,唯一能救他的只有大清。
三封信,吴三桂的定局
那时,皇太极已死,顺治帝继位,实际掌权人是多尔衮,吴三桂给多尔衮写了第一封信。
他以明朝将军的身份向北朝借兵,帮助他消灭闯贼,就送他江山。他还规划了八旗进军的路线,从蒙古分两路进京,自己带着自己的部队从山海关进京。
多尔衮收到信真是笑出猪叫,他的父亲、哥哥一直等待着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把所有探子都放出去找消息,把本来在蒙古的八旗士兵全都召集回来,倾全国的兵力集中在山海关外。
然后悠闲地给吴三桂回信,劝降、许给他高官厚禄,最后还不忘送上满洲的祝福。
祝你好运哦,一定要打败李自成,加油!
绝口不提借兵的事。
吴三桂,你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刻,还想和我们讲条件?
多尔衮心里很清楚,他必须等,等到吴三桂和李自成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才出手。
谁都想当渔翁,谁都想当黄雀。
那就要比谁更耗得起,更能等。
李自成的部队已经离吴三桂不远了,吴三桂坐不住了,他不是那个等得起、耗得起的人。
他给多尔衮送去了第二封信。
信中称多尔衮为王,称自己为臣,虽然没有明说,话里话外还是降了的意思。
多尔衮依然没动。
李自成得到吴三桂诈降的消息盛怒之下将吴三桂的父亲枭首示众,立刻派出先头部队直击吴三桂。
这场战吴三桂苦撑了一天一夜,李自成的大部队还没到只怕自己就要归西了。
那一夜,吴三桂每隔一会儿就要派使者去见多尔衮。
最后他的一封信求多尔衮立刻从山海关进入关中,天下可定。
多尔衮知道时机成熟了,他整顿兵马,长驱直入山海关,吴三桂的救星来了。
多尔衮也没客气,下令让吴三桂和他的人马做先锋。
你要降就要拿出诚意来。
吴三桂也明白这是他唯一的机会,有了多尔衮的八旗做后盾,他有了底气。
李自成的部队还不知道八旗军队已经入关,以为吴三桂还是瓮中之鳖,理所当然地轻敌。
结果大家都知道。
在政治和战场的生死角逐中,哪有那么多儿女私情?有的只是利益的保障和冲突罢了。
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的不是红颜,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