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里常说,一期一会,世当珍惜。人与人有邂逅之情,人与书亦有相遇之缘。林清玄先生的《心有欢喜过生活》便是这么一本让人“一得永得,永不相忘”的捧读之物。
“漫长的一生充满苦难,不如就当成游乐场,总有值得庆贺的,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当你站在灵性的高境界,再看人生的挫折跟困顿,很简单就化解了”。通过文字捡拾散落在人生角落、生活细碎里的禅机,这本散文集从封面书名到扉页末字无不浸透出一种暖意自生的清净温情。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犹如清泉,沁人心脾,“清欢”便是涌入我心中的第一汩泉。“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先生心中的“清欢”,亦是林清玄先生眼中的“清欢”。何谓“清欢”,林清玄先生将其译为“清淡的欢愉”,在他看来,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因为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所以,在他看来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的确,“清欢”对当下的大多数人而言不啻一种“奢侈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奢侈品,不是因为清欢难求,只是世俗之人对它的忽视甚至是不屑,令它面临一种世间难觅的尴尬。正如林先生所说,世人皆以浊为欢,以清为苦。纸醉金迷的奢华、功名利禄的诱惑又有几人能看破,或主动或被动,我们都在生活的打磨中疲于奔命、忙于生计,渐渐成为了被时间压缩,盲心又盲身的“大忙人”。我们的眼中没有“清欢”,更早已忘却“清欢”,我们被“房子”“车子”“票子”这些身外之物“绑架”了,陷溺于“房奴”“车奴”“守财奴”的泥塘沼泽,无法自拔,甚至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赚钱。或许有部分人有更高尚的理想追求,他们会振臂高呼“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毕竟古往今来,有着经天纬地、旷世扶危豪气胸襟的成大事者,又怎会有时间将自己困顿在所谓的“清欢”。他们会说,追求所谓的“清欢”,是那些爱故弄玄虚、卖弄情怀的文人爱干的事儿。
但私以为,艰辛忙碌、理想抱负等都不是理由。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人物!”只是不同于林清玄先生的是,我并不认为“清欢”就必须远离尘世的喧嚣,并不认为“清欢”必须以纯净的世界为载体,并不认为“清欢”与人生抱负必须相悖而立。不是只有清香怡人的公园绿地、云烟深处的青山碧潭才有清欢,清欢并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它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境界。清欢不难觅,在我看来它就是平凡生活的一点喜悦,是鼻尖的茶香、雨后的清新、米饭的香甜、煎饼的酥脆、人生的相遇、代际的传承……它不该是一种人生追求,它只是一种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清欢”该是无处不在的。佛偈里常有“即心是道场”、“密在汝边,会心不远”的说法,所以在我看来,风景不只远方,你若有心,阳台的茉莉也会是惊喜。
人们常说,人活一世,痛苦远多于快乐,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就对了,因为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是啊,生活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麻涩咸,但不正是因为尝遍人生百味,我们才更能体会到点滴欢喜的珍贵,才更懂得珍惜当下。所以,于我而言,人生的幸福就是这一点点“清欢”累积在一起的集合体,我们有时感觉不幸福,并不是真的不幸福,只是我们有了太多的功利追求,沉沦于太多的物欲横流,我们被外部过重的负荷压弯了腰,忘了抬头看看云彩散后,雪霁初晴的天空。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一个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都要坚持心灵深处的某些质地。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牵动。
不辟清隅,无需境界,在任何时空任何角落,我相信,心若香茗,清欢自来。愿我们都能在觉悟明朗的那一刻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