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拼谁对孩子破坏少
家校合作是构筑良好教育环境的主要手段,可是,我们双方的力量目前正在协力毁损我们的未来。
一是学校的力量。现在高中甚至初中,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又增加了月考、周测,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题海战术以机械式的重复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磨没了。
二是家长的力量。孩子的分数影响着家长的情绪。对很多孩子来讲,学习的唯一意义是那个分数,因为分数的动荡将会影响家的安定,所以为了在家里求得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还是需要尽力维持一个好的分数。
孩子在学习功课这件事上,体验到成绩好和体验到成绩差,一样好。体验自己多大程度的努力,达到怎样的成绩,这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经历的吗?他要练习驾驭自己生命的小舟,只有经历起伏跌宕,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好的船长。
儿女是箭,在脱离父母掌控的未来,他们还有没有心力往前飞呢?未来比拼的是谁对孩子的破坏少。作为父母,你曾经对孩子的生命节奏干扰多大,孩子就需要用同等甚至更多的心力重新找回自己。
父母站稳立场,需要先习得不做什么。父母不要直接操控孩子,逼迫孩子达到老师的要求,这并不是不尊师、不重道,而是真正的尊师重道。也不要试图操控老师,让你的孩子满意。
我们创造了我们想要的育人环境,每一次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就是社会进步的拉动力。
学校做好学校的本分,家长做好家长的本分,家校合作的力量就会成就我们的孩子,成就我们民族的未来。
孩子本可以选择有自尊的长大。教育,应该能让我们的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善良之中。那才是我们合力该去往的方向!
2 支持孩子成为能做自己的社会人
人是关系的产物。父母的亲密关系产生了孩子,亲子关系的互动产生了孩子的人生剧本。所谓人生剧本就是一个人在父母、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下,在无意识中写成的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孩子是以即时利益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心智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孩子怎样与现实世界互动。
通常父母都有一种责任感,要按照社会规范要求孩子。每一代的父母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而尽责的。父母们不懈地将孩子打造为一个社会人。期待这样能够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但是,如果孩子成了一个社会人,却失去了自己,他是无法幸福起来的。
活出自己是生命力本身的诉求,只要有机会,生命力就会蓬勃而出,活出那份担当和朝气。占主导位置的父母,如果能够尊重和顺随这份生命力,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孩子的表现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协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需要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地做这两步这:首先是协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是协助孩子从独立走向合作。
孩子是根据即时利益,趋利避害的谱写人生故事的。而获得父母的温暖和信任是很重要的即时利益。父母给予温暖的言语及略微迟缓的直接帮助,就可以支持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当孩子独立担当时,父母及时给予孩子信任、欣赏、尊重,就可以逐步引领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而父母就可以逐渐得体地退出了。
一个孩子如果有幸在被信任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生命,他会更加愿意主动做到顺应社会规范。
父母活出接纳力,便能让信任、欣赏、尊重、合作成为孩子人生剧本的主色调,进而切实的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3 勇于做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占据主导位置的父母是孩子心目中天然的权威。可是,很多父母自己尚未长大,还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常常会被小孩子的行为激怒,非要和孩子争个你高我低,非得让小孩子低头认错才行。
与小孩子争斗,会让父母逐渐乃至彻底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养育孩子是一个生命和生命的互动过程,不是正确方法的堆砌。
成人的三种状态:
第一,成人也是人,也会有抓狂的时候,但成人能够不断提点自己,孩子嘛!毕竟是孩子。
第二,成人不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而失去自己的立场,他有就事论事的能力。
第三,成人能够在孩子求助的时候,轻柔地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你长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就可以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各种育儿方法,因材施教,你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
就算孩子的个头和你一般高,他也只是个孩子。他内心渴望被真正的成人驯服和带领,因为他这支箭期待遇到好弓被射得更远。如果父母可以担当这个成人的位置,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孩子会充满幸福感。
权威包含权力和威望,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对权威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和情愿追随。
父母耳熟能详、深植内心觉得都不用解释的社会规范,孩子尚未内化,需要被不断地提点,这很正常。
父母如果想管教小孩子,用理和情这两把利剑中随便一把,都能将小孩子打得无力还手。如果这样做,便在教孩子长大以后用同样的方式对你,而你失去的将是孩子的信赖,也终将无法树立起你的威望。
从孩子的视角看过来,他们需要的父母是强大的,又是无条件接纳的。父母需要任由他们拳打脚踢,而依然能够站稳立场,温和而坚定,既不动摇也不和他们计较。
了解孩子视角,父母需要做到三点:
一、全力以赴成长,自己提升接纳力,尽快长成一个成人。
二、毫不畏惧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坦坦荡荡担起权威的角色,这样会给孩子的内心注入一种力量,同时能够身教孩子如何在关系中坦荡的做自己。
三、在事后可以协助孩子疏导情绪、梳理想法,这将支持孩子敬重权威而不是惧怕和抗拒权威。权威是巨大的社会资源,孩子习得从权威处获得指引,将会在人生路上获得莫大的助力。
3 用合作开启无限可能
合作是达成自己心愿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不是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一种神圣。
每个人只能做自己,因为尝试做别人的时候就是盗版,怎么做也不可能做得比人家好。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来就是自己的职责,谋求团队合作是为了一加一大于二,不是说要灭了自己的“一”才能合作。
如果孩子的天性不被破坏,孩子们会自然发展出合作的能力。他们天然就知道和谁在一起可以做什么事。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合作伙伴。你需要找到有共同愿景的,并在某方面能和你有高契合度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各自在舍弃自己的一部分能力,成就对方能力的延伸。团队赢,个人赢,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合作可以开启无限的可能。
与人的合作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别人是谁,还需要知道当代环境,即你想用合作开启怎样的未来。
老子说:“弱其志,强其骨。”在育儿领域我这么理解:弱其志,就是淡化锱铢必较的成绩等外在的志向;强其骨,这是养孩子的精气神,让孩子从内在长出能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心灵的作用,让学习成为一种甘之如饴的美好事物。
一个人能够在属于他的时代,在洪流中品到自己的位置,这个凭自己位置的能力才是最珍贵的。这是自知、知人能力的体现,是合作的基础。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不断减弱,人类必须不断的进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类互相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合作确实是21世纪最大的竞争力,但唯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才能捕捉到在未来的当下他的位置在哪?我们需要拼尽全力做的事,是保护孩子心灵的自由,这份自由的心灵才有能力利用合作开启无限可能。
以上内容来自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2》
儿子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一小时回家吃饭,下午学校安排二十分钟午休,晚饭过后一直上课到九点半 ,回到家九点五十还要完成各科的家庭作业。学校的时间战术和题海战术压得孩子们没有喘息的空间,孩子们感受到的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的环境下哪还能有什么学习兴趣。
每次放假老师都会在群里提醒家长,管控好手机,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家校合作共同管理好孩子。自带焦虑的家长其实比老师还紧张,又不敢有违权威的老师,于是整个周末就紧张兮兮的盯着孩子,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也是我以前和孩子相对的模式,孩子在学校想办法应对老师的高要求,回家还得想办法对付我。
家校合作,关键点在于家长。如何能承接住来自老师的压力,和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又能保护好孩子让他在家的这片小天地里,有自由自主的空间。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如果能在家里被看见、被理解。情绪流淌出来就会增加他的心力,有了这份心力就有了重新出发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这个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还真不容易。首先我们得放下自己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坚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对老师天然的敬畏心,让我一直不愿意和她们有更多的接触。跟老师沟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也能理解并支持孩子,有了这个大方向,我首先做的就是感谢老师对孩子的付出,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为孩子好的心,然后告诉他孩子的情况并表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曾经不当教养造成的,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家长这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需要我们能接住,让那些压力在我们这里消化。
如果我们的合作方向是支持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那允许孩子做自己,把他的主权还给他。我们只需要做到信任、尊重、悦纳就好了。
小时候孩子天然的视父母为权威,这时候父母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能的。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他们发现父母也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做法是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这时的他们内心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孩子天生忠诚于父母,另一方面他们再也无法认同父母的是非观和行为方式。这时他们会挑战父母的权威,就是所谓的反叛。
如果父母们自身是成长型的,自己的人生很精彩,就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顺利的走过这一时期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自身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只是去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做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这样的孩子要么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内在父母对抗,要么屈从于父母威慑下没有自我。
想要做孩子认同的权威我们就得做好自己,用爱和尊重让他们自愿跟我们合作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孩子的作用。
孩子终将走向社会去开拓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让他习得的是合作而不是服从,他也会成为一个能与别人合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