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里面的社交向功能又卷土重来:一起看视频、一起唱。结合我之前的使用体验,大概整理了一下。
结论:基于轻交互场景下的社交功能(一起看、小游戏)比基于生产向/重互动的社交功能(朋友底tab、一起唱),更符合抖音场景。
记得过年期间,有大把时间可以刷抖音,看到了有趣的视频自然而然的想分享给亲朋好友。但是微信对复制文字链的封杀导致了分享不便,于是借助抖音点亮灯笼春节活动,我与亲戚朋友互相关注了抖音,然后直接用了消息来分享好玩有趣的视频,顺便在上面模仿陌生网友聊天。当时感觉抖音曲线实现了社交连接。
反观像官方大力主推的朋友底tab,我来来去去能刷到的就是同一个好友的短视频,而且朋友们经常是几个月更新一次。(绝大多数朋友不是专业创作者,生产好的小视频还是有门槛)
这里,常用社交互动模块-消息,不常用社交互动模块-底tab朋友。
当时思考:
绝大多数素人还不具备优质短视频创作能力,顶多能随手拍,而场景类似国外story,但微信的动态已经失败过一次了。所以像我们这种普通用户来发记录生活的东西,基于让头部内容更爆的分发逻辑,基本上VV到100多就停了,极少有能爆的内容,因此对于素人来说还不如视频号-基于微信好友关系链分发获得的社交货币更多。
所以普通用户首选分享平台,肯定选择身边使用的用户最多的微信,其次会分发到流量最多的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再其次是某类垂类社区。但毫无疑问,字节跳动最大的优势是做速朽内容消费,因此关注关系的形成轻而易举,那主屏中的关注tab需求会比朋友底tab更有强烈。
在我看来,抖音的普及化是人们的注意力从电视->视频平台->碎片化短视频,本质上还是一个kill time逻辑,也就是把抖音app当成手机小电视的场景。那一起看小视频=一起看电视的逻辑是说得过去的。我在电视中玩小霸王、电话游戏=在抖音玩小游戏
但是一起唱则像类似语音房的概念,他需要一定的环境门槛,比如说安静无人的环境(避免蜜汁尴尬),还要有一定的认知成本(我本来是来消费内容的,但是你需要我参与其中),路径和体验相对就没有这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