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问我,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其实,很多人往往把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给混为一谈了。家长质疑的更多是答题能力,说白点,就是如何让孩子在考试阅读中少丢分或不丢分。
而我认为阅读能力应该包涵如下几个方面: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我们常说的语感)
理解语言材料的能力、提炼、概括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那么,又有家长要问了,我的孩子很喜欢读书呀!家里到处是书,孩子也整天抱着书不放,为什么考试时阅读还是问题百出呢?
我们先来看看阅读的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喜欢读书。拿到一本书能够很快地静下心来,进入到阅读状态。第二个层次:快速浏览,提炼主题。第三个层次:归纳和表达。第四个层次:思考质疑。
我们大部分孩子的读书基本上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只是喜欢读而已。其实,书读多了,提炼和表达自然不成问题。关键是,我们都缺乏耐心,特别是看到孩子做阅读材料,要么南辕北辙,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摸不着头脑,大量的失分都丢在了阅读上。
笔者认为,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当然靠学生慢慢去悟还是可以做到的,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尚可,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教材是干什么的?那是教师引导孩子阅读的主阵地。一本教材二三十篇文章,六个学年下来,差不多有三四百篇文章。如果语文老师把握好了这一阵地,利用好了语文教材这一阅读载体,会让孩子领略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毕竟这些文章是通过层层专家筛选把关才纳入课本的。我觉得语文老师是开启孩子阅读智慧的引路人,是孩子灵魂的引路人!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很多老师都明白了阅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都会在课余时间布置孩子读课外书。但是,这个书该如何读呢?我觉得需要一定的引导的。
例如,有很多老师让孩子读书,一般都有三种要求,要么写读后感,要么摘抄好词好句,要么摘抄精华片段。这样不是不可以,得根据孩子的年段特点提要求,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试想,一年级的孩子你要求他读书还要写读后感,是不是有点无病呻吟?孩子连读书的兴趣都没有培养起来,她们的阅读只是语言材料和孩子大脑皮层的浅层刺激,读完就完了,还不能上升到有自己的思考。此时,让孩子写读后感只能是布置给家长的作业。
还有的家长为了检查孩子书是否读懂了,就让孩子说说书的主要内容,这又是一揠苗助长之举措。孩子从接触语言材料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跨度是非常大!试问:作为成人的我们,你读完一篇文章是否就能马上说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从语言材料刺激到孩子的大脑皮层,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中间需要过渡理解、归纳、概括、提炼这样几个过程,最后才是表达。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是阅读的次高层次,最高级层次是写的表达。所以,盲目地检验孩子的阅读可能会削减孩子的阅读的兴趣,还是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好。
我给孩子绘制了这样一幅阅读愿景:一二年级每天读书四十分钟,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孩子爱上阅读。此阶段不带任何目的,不管孩子每天这四十分钟是否读进去了,先把“形”摆在那儿。三四年级多增加了五分钟的时间,本想让学生做做摘抄,无奈效果不佳,于是果断停掉,还是以读为主。此时,我发现学生对读书不再觉得是负担了,很多孩子已经到了无书难成眠的地步。这一可喜的成就让我为下一步的读书计划信心满满。下学期我们准备师生同读一本书,读书交流会,如果我是作者等活动。到五六年级再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感悟或思考,经过这样一个来回,是不是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
很多家长对读书反馈不理解,觉得是老师给家长加重负担。孩子是需要督促的,没有外力的干预,孩子没有那么好的自觉性。家长反馈了孩子读书的内容、态度,对他绝对是一种督促!别看你每天不起眼的几分钟签字,未来你会收获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孩子与孩子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母亲与母亲的竞争!四年的阅读坚守已初见成效,由开始的“形”像“神”离,到如今的“形神”兼备,管与不管,孩子之间的差异也日渐明显。
不记得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过一句话:语文是无关考试的学科。就目前来看,还没找到一条比考试更合理更科学的检测模式,所以,考试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为了给孩子一生奠基,让孩子做个幸福的人,阅读终将是我们每个人的修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