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案例思考法》,买的时候就为了封面上的一句: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
结果,这本书真的很“难读”,作者你够了!你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讲的那么通俗易懂,你这轻松的态度让我深度怀疑自己是个大学渣!但是我要表白翻译大人,你们夫妇好厉害!!(这本书竟然没有介绍翻译,哼)。以下是学术预警(我已经图文化了,不用谢!):
管理学界有个“奥斯卡奖”,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出版的《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每年会从刊载的60篇论文里选出1-2篇,评出最优秀论文奖。这本书主要剖析了其中5篇论文,涉及医疗革新、教会重生、报社转型、编剧创新以及企业并购。
目前主流研究是统计学研究,基于数据得出普遍的规律,一般用来回答“怎样”“为何”“在哪儿”“多少”等,但是“大数据”研究有个大缺陷,它很难发现事件背后的“因果机制”。
有时候我们也无法进行统计学研究,因为有些事件几乎只能发生一次:9·11,英国脱欧等。这时就需要研究这个案例本身,做到用真实来讲述真实,让案例来解开真相。
欧洲人在登上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之前,一直以为天鹅都是白的,所以现在用黑天鹅来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而案例研究就很适合用来发现黑天鹅。
案例研究有三种优势:
1. 锻炼思考力—针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解读。
2. 解读因果关系—一些复杂现象无法通过收集数据解读因果机制。
3. 推导出有效假说—通过有限类比①解决未来的事,如南海问题等各种领土问题,类比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结论:历史性权利,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人口比例原则,相向岸线长度比例原则,中分原则,这次用哪个原则?
书中提到美国发生过一起“凯蒂·吉诺维斯事件”,这名女性下班路上遭到袭击,35分钟内目击的38人都没有伸出援手,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如家酒店事件,这样的事件归为自然实验。
为了解开谜团,有人做了实验室实验,让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告诉招募来的被实验者(谎称是别的实验),然后她到隔壁房间假装呼救,随后一瘸一拐的回来,被实验者有多少会伸出援手?实验者借此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伸出援手的原因是其他旁观者没有伸出援手。
但是在研究凯蒂案件时发现不伸出援手的大多数理由是不关心或不想卷入,而不是:别人已经报警了。看来,很多设计良好的实验也很难让我们发现事实的真相,所以认真的观察案例(自然实验)非常重要。
而对我最有启发的一个案例是:医疗革新。
有8种医疗革新,为什么有的普及了有的没有?研究者首先设想了两个假说:医学依据高的越能广泛普及,涉及到的人员和机构越简单越容易被普及。
但是分析这8项革新发现结果并非如此,选取其中的2-4个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契合法②和差异法③)推导出新的假说:社会认知壁垒是关键。
最后引入剩下的几个医疗革新去验证新的假说,找到最终的结论。
这在工作中太常见了!
比如一个地区销售业绩很好,让市场部来分析原因,最终目的是复制到其他地区。重要的就是找到这个关键因素,如果只是把各种因素简单罗列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对业绩差的地区也没有指导,这时就需要比较分析。
通过这个虚拟的例子会发现,区域环境和代理商是否积极并不是业绩好的必要条件,但是业绩差的只有代理商不积极这一条,这就说明还是没有找到关键因素,需要继续提出假说。
这在生活中也太常见了!举个例子,朋友问我,为什么宝宝最近一洗澡就哭?
通过比较结果发现关键因素,于是一个一个尝试就会发现真正原因,改正后还是哭?就继续寻找新的要因。
案例研究有两点非常重要:1.现场调研并解决疑问
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有一类叫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也就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而在现场的特殊氛围下,有时会将隐性变为显性。
优衣库在进军孟加拉国市场时,按照惯用手法进行街头调研:调研人员:您觉得这款颜色如何?
女性A:挺好的。女性B:设计很完美。
但是实际销售时,购买的人并不多。后来优衣库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他们拜访了各年龄层的女性,仔细观察她们的衣柜。发现10个人里有9个都是穿传统服饰纱丽,她们认为优衣库挺好的但是不适合在这个国家穿,通过现场深入调研发现了问题,最后优衣库改变营销策略,将衣服作为家居服出售,后续也会推出传统服饰。
2.随时做好颠覆假说的准备
我以前实验得出了非常糟糕的数据,沮丧的拿给老板看,老板一看两眼放光:这个数据好!
不是数据有问题,而是我的假说有问题!换一个切入点,相同的数据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为什么那么多论文要造假,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假说,推翻假说是很痛苦的,这可能意味着一切重来。比如逃离北上广,大多数人提出假说:房价太高压力大。且大多数人不认为这是假说,而是真相,要探明真相,就需要找一些买不起房却依然坚持留在北上广,以及买不起房离开北上广的进行差异法比较,寻找其他关键因素,也许最后会得出结论:就是房价原因,也许会发现一个更加颠覆的原因,未来谁知道呢?
如果我这么通俗易懂的解说你都没看懂,学渣,你就不用看这本书了,里边都是比这更复杂的例子。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说“人类所知道的必然超过他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这本书充分印证了这句话,晚安!注:
① 类比:从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中寻找结构上的类似。
② 契合法:把显示同一结果的复数案例进行对比,探寻相通要因,这是筛选必要条件的合适方法。
③ 差异法:对不同结果的复数案例进行对比,找出相互不同的要因,并认为这个要因就是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