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想学苍劲有力的大字,买了一堆的字帖,第一天乐呵呵的写完,第二天就束之高阁了;突发奇想要学简笔画,淘来各种简笔画书,画了几天,看着简直不要太丑的“大作”,顿时没有了继续的念头;偶然看了吕世浩的TED决心把史记好好看一遍,然而又总是明日复明日。
如此看来,任何事情想要坚持下去光有满腔的热血是万万不够的,因为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兴趣就像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冒出的热气,正以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消散直至不见。
面对“想写出苍劲有力的大字”、“想画出可爱的简笔画”、“想认真的读完史记”等等这些想法,通常我们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呢?是如何去做——比如要怎样做才能写出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们会向大师级人物讨教,会询问周围的朋友,会通过度娘寻找答案,然后心动不如行动,踌躇满志的买来一堆的字帖,再然后就是写几个字但坚持不下去了。
为什么明明前期准备的那么充分,坚持下去的信念却如同烟花般只是短暂的绽放呢?或许,我们可以换种思维来思考。TED演讲者Simon Sinek在《伟大的领导者是如何激励行动的》中总结了一个天才般的思考模型即黄金思维圈:why: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how:怎么把事情做好→What:在做的事情。试着转换下思维:想坚持一件事情先不去想如何去做而是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
从小学到大学,大大小小的日记作业、花样百出的作文命题和各式各样的论文报告让我苦不堪言。不能理解写作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凭什么作文能成为检测语文学习程度的一种重要标准——竟然在语文测试中占将近1/3的比重。直到一次偶然的点击让我接触到“最好的输入方式就是输出”的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给我当头一棒,写作的想法就这样开始萌芽。
战国时代,孟轲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当我恰恰因为机缘巧合进入了一个由很多优秀伙伴汇集的圈子后,当伙伴们都坚持不懈的输出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时,当自己一点点的被这个环境所影响,写作的想法不断地在发酵。
当写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问题也随之出现:怎样能让写作坚持的久一些,再久一些,甚至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呢?回到文章的开头寻找答案:想坚持写作先不去想如何去写作而是去思考为什么要写作。
什么是写作?写作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运用语言符号反映客观事物,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理解写作的概念后,仔细的思考了自己的写作动机,总结出自己写作的初衷有以下几点:
输出是为了更好的输入。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堂课程,读过看过听过之后,第二天能记住多少?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给出的数据来说,第二天能记住的只有33.7%。然而记住的这33.7%又有多少是属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呢?没有经过思考得到的知识都不属于自己,记住的只是别人的知识而已。而写作必须经历思考,在思考中将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表达和分享是最初的原动力。在新媒体爆发的时代里,写作越来越成为一种必备技能。想要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想要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观点,想要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标签,写作技能简直太重要了。而写作技能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写作输出这一条漫漫长路可以走。
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写作,那么就要开始行动啦!有要一起加入的伙伴吗?最后的最后,还是那一句话:最简单的是开始,最困难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