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风雨谈,高品质学习)
【2017.12.9天津市西青区事业单位】结合材料内容,围绕“调查研究之风”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35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述突出重点,结构清晰,字数在800—1000字。
丨思路提纲丨成公原创
中心论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分论点一:调查研究利于联系群众、锻炼干部。
分论点二:调查研究利于发现问题、完善治理。
分论点三:调查研究需要清除歪风、切实为民。
丨原创范文丨成公原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成公申论 郑伟程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是因为传承了调查研究的优秀传统,我们才探索出了改革开放这样伟大的政策,打赢了脱贫攻坚这样伟大的战役。事实证明,大兴调查研究之清风,大有裨益于民生之幸福。
调查研究联系群众、锻炼干部。“基层是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下到基层,不仅能问需于民,更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基层调研,需要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深入群众之中学习、锻炼、提升,经风雨,壮筋骨,见世面,长才干。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说过:“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到兰考治沙,先骑上二八大杠在各地转,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取经,总结出来三种治沙作物:泡桐、花生和大枣。今天才有“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的民谚。可见,调查研究既有益于群众,也有益于干部。
调查研究利于发现问题、完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不做调查研究,问题就难发现,决策就难科学,落实也会走样,基层治理就会变成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北京有一个人社局的干部,为了出台更合理的政策,亲自体验外卖小哥的生活,跑了很长时间,12小时挣了41块钱,上了网络热搜。这件事让人感慨的是,这个干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依然坚持去实地调研。看起来亏大了,但又何尝不是赚翻了呢?赚到了真问题,转到了好口碑,赚到了初心的滋味。这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治理水平,更给各地的治理树立了一个标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升治理水平。
调查研究需要清除歪风、切实为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里写道:“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研工作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否则决策就会难产,政策就会走形。那要怎么做?五个字:深、实、细、准、效。现在个别部门为了工作业绩,频繁开展基层调研,实为应景作秀;还有一些基层调研浮于表面,隔岸看景、走马观花,只能泛泛了解群众收入、困难情况,并不能解决群众问题;更有甚者,借调研之口,假公济私,接收地方单位“贿赂”,胡吃海塞,资料涉假……这些调研不正之风虽属个别,但影响恶劣,把真经念歪了,把民心弄丢了。所以,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吹起一阵调研的清风,而吹散不正之风、邪气歪风,切切实实地为民利民。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群众在基层,民心在一线,我们就需要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冷暖,唠一唠家常。可以不夸张地说,在任何地方,都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任何时代,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