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回老家过春节,我的“担忧”要来了
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回老家过年。
老家的房子是几家人连在一块儿,也意味着所有的孩子全天都会聚在一块儿,
我的担心在于,昊霖是中间的孩子,上面有3个哥哥,分别是13岁和两个10岁,下面有一个2岁多的弟弟和1岁半的妹妹,所谓“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昊霖5岁的年龄就显得有点尴尬。以往的经验,他愿意跟着哥哥们玩,但每次因为年龄差距,多多少少会被人忽视。
提前告知
在回家的路上,昊霖很是兴奋,他一直说很快就可以看见3个哥哥了,
我说:看得出来,你很开心,因为将有很多人跟你一块玩儿,而且哥哥们玩的东西都超酷的!想听听妈妈的想法吗?我的想法可能和你有点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这很正常。
昊霖:好啊
我:我会担心,因为我想到,一种情况你们会玩得很愉快,而另一种情况是,哥哥们也许会觉得你比较小,不和你一起玩他们的游戏,有时他们外出的时候也不会带上你,你说的一些话他们也可能不会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你,而是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很好的玩在一起。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昊霖若有所思:我会打他们
我:嗯……还有吗?
昊霖:我会等他们跟我玩
我:嗯!还有吗?
昊霖:我会找其他小朋友玩
我:还有吗?
昊霖:我自己玩
我:好的,谢谢你听妈妈的想法,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有需要的时候,妈妈也都随时愿意倾听你的想法。
“战争”爆发
回到老家,孩子们果然分成了几派,妹妹和弟弟因为年龄相仿,所以很块玩在了一起,而哥哥们更是因为各种兴趣爱好迅速成堆。昊霖先是跟着哥哥,努力说着他们喜爱的话题,但成效不大,看得出他很失落,几番讨好之后,哥哥忍不住了:昊霖你好烦啊,如果你站在墙角那里不动,我们就跟你玩。于是昊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角落里一动不动,哥哥们说完自然也是忘记了,最后还是忽略了他。
几次这样的服软不行,昊霖便使出了大招——攻击大家。对着哥哥们经常就是扔东西,拍打身体,最后哥哥也忍不住了,相互都“厮打”起来。
作为妈妈,我看着有时确实心里不是滋味,我多希望立马冲上前分配好孩子们如何好好相处,如何大让小的任务,多希望在我的“引领”下,大家最终和谐相处,和乐融融啊。
但每次我都止住了,因为我知道,一旦有大人的介入,但会勉强了哥哥们,而且昊霖也会因为有我们的帮助,所有的纠纷都会期待有我们的解决办法。
所以,结果是,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战争”持续升级。
“孩子们“的求助
哥哥们其实也很委屈,整天无辜受到昊霖的攻击和打扰,于是便跑到我跟前:丹婶,你管管昊霖吧,他老是跟着我们,还打我们。
我也撇着嘴:嗯,这是一个问题,昊霖那么小,你们玩得东西实在也不适合他,他这样跟着你们,确实挺烦人的,而且还无缘无故打你们,即使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也不能用这种方法呀。我会尽量和他谈一下,看看能不能用其他方法表达他对你们的喜欢。
过了一会儿,昊霖过来哭的很伤心:妈妈,他们老是不理我,你带我出去玩吧,不看见他们,我就不会那么难过。
我搂过昊霖,拍着他的后背:嗯,昊霖现在很难过,也很委屈,你很想和大家一起玩,但哥哥们不懂你的想法,你很生气。
然后我就不出声,陪着他。
昊霖在我身旁呆了一小会,就自言自语:我有办法了!说完就冲出了房间。
我没在意,继续手中的家务,
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昊霖偷偷跟我说:妈妈,我先听熹熹哥哥(最大的孩子)的话,让他先喜欢我,再慢慢搞掂其他两个哥哥。
我听了,瞪着眼睛,煞有其事的回应:嗯!这似乎是个好主意。
自己“解决”问题的小家伙
大年初一,昊霖早早就拜了年,然后问我要了几个封包,拿着剪刀和画笔就在房间里各种折腾,20分钟左右,他拿着一个封包跑到熹熹哥面前,拿出了他自己做的“小提篮”,说:哥哥,我最喜欢你了,所以礼物要第一个送给你。
熹熹先是一愣,然后有点腼腆的笑了,虽然礼物真的很一般,但昊霖的嘴巴说得他心里甜甜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昊霖明显减少了激烈的情绪,有一天他跟我说:妈妈,你能帮我下载“我的世界”的游戏吗?哥哥们在玩,我也想玩。
我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是,“怎么能这样q,哥哥玩的游戏你也要玩那还得了,你才那么小,而且“我的世界”那种游戏是大点的孩子才玩的……“
经过内心反复挣扎,我点了点头,说:但是妈妈会担心你因为玩游戏而让眼睛受到刺激。
昊霖很快接着说:那妈妈和我约定玩游戏的时间。
就这样,我帮他下载了游戏软件,小家伙拿着一窍不通的东西跟着哥哥们,并且还“死皮赖脸”的请教,最后居然还完成了挺不错的作品。
直到现在,他会跟着哥哥到超市里瞎逛,也聚在一起研究游戏战略,有时自己一人玩着轻粘土,或者做手工,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打闹的情况,但又能很快和好。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昊霖跟着熹熹哥哥到另外一个亲戚家过夜,我发了个信息给熹熹问昊霖的情况,熹熹的回复是:昊霖很乖,丹婶放心。
看到信息,我的眼眶有点湿了……
我的感悟
做为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特别看见孩子有委屈情绪,我们更是于心不忍。
但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需要人际关系,除亲密家人以外的交往并不可少,如果我们经常介入其中,人际关系的主体便会发生变化,孩子并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社交方式。
特别是在所谓的“公平”问题上,在中国,经常看见“大让小”,“旧让新”,好像就是公平,家长越是努力做到公平,孩子就越容易在公平的问题上小题大做。
所以,还给孩子属于他们的社交,也拾回作为父母对孩子们最真挚的信任,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