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前(6)】——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A,儿童青少年学习问题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第一阶段,他们从呀呀学语的幼童成长为日趋成熟的成年人,学习是第一位重要的任务。
学习使其智慧、使其成熟、使其高尚。
然而,中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
我们在展望学习的革命带来的种种新观念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这些负面问题。
据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发生率居前四位的均与心理有关。
(1)厌学情绪滋长──沉重压力的苦果
厌学是当今中小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居被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首位(占比为11.8%)。
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成就看作是第一重要的,希望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现实是,没有足够的好学校可以满足家长的美好愿望,那么只有通过考试去竞争。
于是,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失去童年的欢乐,面临无形而紧张的学习压力。
调查还显示,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愈到临近毕业的年级,厌学的比例愈高,到了高三年级,竟有41%的学生有厌学倾向。
(2)学业不良──孩子自尊自信的杀手
学业不良的发生率占第三位(为8.8%)。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其特征是:以选拔式考试为指挥棒,以智育为中心,以高难度的课程为基本内容,以考试成绩选择优秀学生,淘汰落后学生为目的。
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学业失败学生。学业失败给孩子带来的最大伤害,莫过于自尊自信的动摇。
这时来自教师、家长,乃至同伴的非议与冷遇,更使学生感到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自卑感与日俱增。
(3)注意力障碍──教师和家长的“心病”
多动、分心和注意力缺陷是儿童学习的一大拦路虎。
上述调查表明,多动、注意力障碍的发生率居总体第四位(6.71%),尤其是小学二年级达到高峰,位居同年级心理问题发生率之首(10.60%)。
多动或注意力缺陷的儿童,在课堂上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易受一些细小的刺激干扰,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故这些孩子常常是学业不良学生。
梅达等人(Mindeet.al,1971)的研究表明,一般儿童中有严重注意力问题的比例在5%-10%左右,而学业不良儿童中,有注意力缺陷的比例达40%。
另一项研究(Weiss,1971)指出,80%有注意力缺陷的儿童学业能力差,此类儿童中的70%,至少留过一级,有5%被开除。
(4)学习过度焦虑──中学生的一大困扰
学习压力与升学竞争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焦虑。
这种焦虑严重影响学生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中实际学习水平的发挥。
另一方面,过度焦虑又常常与畏难、恐惧等负性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会导致精神状态低迷,自卑自弃等不良的个性倾向。
(5)学校恐怖症──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复杂的身心不适应症状,一般常发生于小学低、中年级。
该问题的发生率至今尚无一致的数据:Kenndy(1985)的报告指出17‰;Morgon和Nursten的研究发现约占前来辅导儿童的2%-8%;Want(1983)的报告显示,临床医生估计学龄儿童大约有1%至2%会有学校恐怖症行为发生;我们的调查表明,"恐学症"约占被调查小学生的15‰。
尽管学校恐怖症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学校恐怖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有身心因素(性格障碍、感觉统合失调、药物副作用等),家庭因素(分离焦虑、过度保护、期望过高),和学校因素(课业压力、新环境不适应等)。
尤其对于学校因素引起的这类问题,更要注意预防。
据俊贵所了解到的几例学校恐怖症看,均是由于教师粗暴的体罚、训斥所致。
上述问题若不加以重视与解决,会极大地阻碍儿童青少年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B,厌学、学校恐怖症与拒绝上学
一、概念
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
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目前在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
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也称怠学)行为引发,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1941年Johnson提出,由儿童分离焦虑引发的拒绝上学实际上是恐惧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学校恐怖症,特指那些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并强烈拒绝上学的儿童,认为其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
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拒绝上学的概念,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其基本背景仍是儿童与母亲的分离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
因此,这类拒绝上学与逃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指伴有品性问题和反社会特征的不上学行为,而拒绝上学并无明显反社会行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拒绝上学之称谓在日本应用得尤为广泛,以致日本学者称“拒绝上学症”(又称不登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现象。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中,“不登校”被视作最严重和最受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发病率递增趋势十分显著。
但在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 版)》(DSM-V)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
俊贵认为,拒绝上学症较学校恐怖症在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情绪所导致;
后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
拒绝上学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
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
3—7岁为第1高峰,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有关;
9—12岁为第2高峰,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有关;
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挫败、家庭问题、心身症、友谊危机、师生冲突、厌学、情绪障碍等。
本症尚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资料,日本2002年度的调查小学为1/280,中学为1/37。
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
学校恐怖症或拒绝上学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低年龄组中女性多见,高年龄组似乎男性多见,发病率与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
我国目前尚无此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二、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原因
(1)母子分离焦虑。
欧美学者较倾向认为,儿童拒绝上学与害怕和母亲(父亲罕见)分离有关。
母亲初次送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往往在个人过度保护潜意识作用下,表现出焦虑不安和不放心,这种情绪可潜移默化感染和投射到儿童身上,演化为儿童自身的焦虑与恐惧,并最终固化下来。
分离时,儿童对母亲的态度多处于两难状态:既不想离开母亲,又怕不去学校而受到母亲责备,长期的矛盾心态就易发展为焦虑与恐惧,最终表现出诸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类的躯体化症状。
婴儿期依恋障碍儿童也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怖症。
缺乏同胞和手足情、缺乏同胞竞争、过早(2岁前)入托、周托或寄宿、寄养、母子过早分离(3岁前)等是导致分离焦虑的高危因素。
另外,据俊贵观察,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母亲或父亲也多表现为焦虑型或强迫型人格,对儿童的拒绝上学或表现过分忧虑和过分关注,或表现强制要求或情感排斥。
少数患儿来自养育者虐待(体罚、辱骂、情感忽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暴力、父母离异的家庭。
(2)儿童自身素质。
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退缩的儿童,常表现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
这样的儿童很可能来自于父母期望过高或父母对儿童评价过多的家庭,长期受此影响的儿童会变得对自身和环境评价过分敏感,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心理动力学称“自恋”),因而会无意识夸大对学校威胁的感受与评价。
当儿童遭受学业失败或人际危机时,为维护“自我”免受威胁与伤害,从而采取拒绝上学。
有些学校恐怖症儿童起初学习成绩优秀,但为维护个人学绩排名而超负荷投入学习,一旦遭受学绩挫败,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恐惧,怕再度遭受失败而拒绝上学。
另外,青春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也可产生不符实际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长得丑、长得矮、不善学习、运动能力不佳等,导致不愿去上学。
方言重、肢体残疾、长相不佳、肥胖或瘦弱、身材矮小、长青春痘的青春期儿童也可发生拒绝上学症。
(3)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是诱发儿童出现学校恐怖症或拒绝上学症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遭受的生活事件或应激事件是最主要的诱因,如转学(班级)、学习困难、考试不及格、遭同学嘲笑或欺侮、校园暴力、与教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与教师不“合拍”、失去友谊、教师期望过高、校规严厉、管教严厉、校内群体癔症发作等。
在经济发达地区,有些农民工子弟由外地转入城市学校亦容易出现学校适应困难和拒绝上学现象。
(三)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干预对策
(1)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疗法颇费时间,疗效不大确定。
近些年认知行为疗法较受认可,主要有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心理剧等。
可用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或想象脱敏等方法帮助儿童返校。
预演暴露和认知重组方法可提高患儿的社交技巧,减少社交焦虑,改变歪曲认知,达到返校。
另外,若属学校应激事件引发,治疗者和父母可与校方沟通协调,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
(2)一般干预对策。
青春期患儿的矫治较困难,一般心理咨询辅导收效不显著,主要还是靠家长引导与调整。
基本对策包括:
(1)不宜过分催促上学,或每天都问“今天上学去好吗”等,更不宜打骂、斥责、体罚和强逼送学校。
(2)详细了解儿童在校情况。
(3)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告知儿童在家情况,并聆听教师的建议。
(4)平时多听孩子叙述,各方面的话题均可。
(5)让孩子做些家务活,争取每天按时起床、吃饭和入睡。
(6)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即使孩子不做也不要责备。
(7)上班的父母要常打电话回来问候,侧面了解儿童在家干什么,但不作过多干涉。
(8)带领患儿逛街或征求同意下领到学校附近观察,并听孩子讲在学校的事情。当提出可以回学校时,家长不妨陪去几趟。
(9)父母避免说有关学校、教师和同学消极意义的话,并且要注意自己保持快乐、安详的情绪,否则家长的不良情绪或表情易引起儿童的焦虑与不安。
(10)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家庭、学校环境致病原因,避免换校、换班级。
(11)尽可能让患儿感受做事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均可;经常约患儿要好的同学来家一起玩耍和讲学校的事情。
(12)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可能预示合并心境障碍或抑郁,应予积极的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
①患儿说“一觉睡下再不起来就好了”、“活着真没意思”、“想死”、“我死了会怎么样”等;
②情绪起伏特别剧烈,易怒,父母无法安抚;
③食欲和睡眠规律发生较大改变,消瘦、生长发育停滞;
④拒绝上学时间超过4个月,并且仍无精打采。
总之,拒绝上学症可能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父母或教师要有耐心和思想准备。
C,学生厌学怎么办(教师版)
学生厌学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厌倦学习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如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作业困难多、成绩跟不上、父母期望高、人际关系差、成功体验少、求知兴趣低以及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好胜心减弱、上进心失落等等。
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而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其好胜心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举手”暗示
保护学生自尊心。
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的自尊心是敏感而脆弱的。
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遭到失败时,其自尊心会受到损伤,更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要多倾注人文关怀,努力保护其自尊心。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突然发现班里有个学习最差的学生也举起手来。然而,当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却不会。
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
他的回答使这位老师很有感触: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而且这种自尊容不得丝毫忽视与亵渎。
于是,他私下里告诉该生,再提问,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以后,每看到这个学生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对,举右手时从不叫他。
一段时间后,这个平素在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变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于是,这位老师悄悄告诉班里几个学习不好并有厌学表现的学生:老师提问会答就举左手,不会时请举右手。
后来,他发现这些学生都变了,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二、“掌声”鼓励
增强学生自信心。
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因失败的体验较多而缺乏自信。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不断取得成功的欲望。
有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有一女生在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一句时,连续七次读得不正确。
该生很着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
这时,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呼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果然,这次她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这位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为她鼓掌,使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三、“借分”升级
满足学生好胜心。
教学实践表明,厌学的不一定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习,而有些基础好、成绩拔尖的学生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厌学倾向。
教学时,根据少年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可不失时机地激发其好胜心,引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一次数学考试,有个成绩一向不错的学生,由于粗心只得了81分,距优秀等级还差4分。她不敢把试卷拿回家,怕父母责怪。于是就找老师求情,看能不能少扣几分。
老师告诉她,少扣不行,但可以借给你4分。
这个学生捧着改过的试卷高兴地回家了。
以后她学习更认真、劲头更足,并改掉了粗心的毛病。
在下次考试中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并主动找老师还了4分。
这位老师借分给学生,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也将理解、鼓励、信任和期望传给了学生,从而触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实现既定目标提供动力,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D,案例分析
学生厌学不仅使家长痛苦、教师忧虑,它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下述案例中的小晖出现厌学状况,他学习成绩差、习惯不好、上课时又爱开小差,比较贪玩,一上课就提不起精神。他对学习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经常有意不登记作业、有时也以忘记带练习卷回来为理由,企图逃避或少做作业;被动地应付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但他非常庆幸的遇上余老师,帮助他成功的走出厌学之墓。
一、余老师做法中值得借鉴之处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由于学习上连续失败,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烦感;
有的是由于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式简单重复、学习任务过重,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
有的是由于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有的是由于自己受到了其它诱因如网络的影响,开始厌恶学习……
小晖学习成绩差、习惯不好,还经常故意少登记作业内容,以达到少做作业的目的。
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味地批评教育可能很难奏效,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冲突对立,因为他完全可能否认自己是故意的,自己确实不知道还有这些作业或自己确实忘记把作业带来,他来个死不认帐,老师也没有办法,结果只会是加剧师生之间的冲突对立。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地解决这类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针对小晖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学都学不好,出于保护自尊心,故意不登记好作业,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学习,于是余老师采取了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前都要进行同桌互检作业登记,检查无误无漏后,要在对方作业登记本上签名,这样就让小晖没有“漏记”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小晖学习成绩差、习惯不好,下课时能玩得忘记时间,但一上课就怎样也提不起精神,爱开小差的情况,余老师每天都会在课堂上选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如果他答对了,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他。
课后常常带他到办公室“开小灶”辅导他,还给他讲一些关于做事要有恒心的故事。
余老师的这些做法很有针对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抓住关键、“标”“本”兼治。
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抓住根本才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余老师始终抓住自尊心的保护和培养,这个导致小晖厌学的关键因素。
小晖由于基础差,做作业的进度非常慢,写出来的字总是歪歪斜斜,妈妈又要求他重做。
班上同学取笑他笨,写的字又丑。
埃里克森认为,当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时,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致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存在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便构成了童年的危机。
如果孩子一直很勤奋、很努力,但自己一直认为没有“成功”,那么他很容易导致厌学、弃学。
如何才能让小晖继续回到那种勤奋的状态,这就需要让他有成就感。
勤奋的人总是会不断地为自己确立一些目标,让自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活。
当他为了这一目标而专注于某一活动时,就能让他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给人以充实感,就不至于出现厌学。
余老师不仅不把他有意漏记作业和丢失试卷的事情戳穿,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而且每天都会在课堂上选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如果他答对了,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他。
当小晖考试取得成功后,老师告诉他这与他平日专心听课,课后认真复习做作业,勤学好问,努力克服每一个学习上的困难是分不开的,以此来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积极信念、从不言弃。
对待厌学的学生,作为教师关键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当学生有厌学的行为表现时,教师务必要克服情绪化的冲动。
有许多教师处理厌学问题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遭遇学生厌学行为时的情绪化处理,一旦教师情绪化处理,不仅对解决厌学于事不补,而且只会为学生厌学再增加一条原因:师生冲突。
许多研究认为,师生冲突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吵了一架,老师肯定不喜欢自己,从此也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开始出现厌学或厌学更加严重化。
余老师成功的处理至少有两点:当直觉告诉他小晖在有意不登记这些作业时,虽然开始非常生气,认为他真是“朽木不可雕”,但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做情绪化的处理,静下心来细心的想了一想,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许多老师的错误也在于太过于“聪明”,而此时却需要难得糊涂一点,这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事实证明,余老师静下心来细心的想一想,与家长作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余老师很成功地处理了小晖“忘记带语文练习卷回来”的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出于他的智慧,也是出于他的师爱。
如果只是一种智慧性的解决问题,就不会有后来发生在小晖身上的精彩故事。
余老师对小晖的爱,具体地化作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看到并鼓励他学习上的进步、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鼓励家长多表扬孩子不要过多的责骂等,这种从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余老师还值得进一步考虑的方面
余老师很成功地解决了小晖的厌学问题,思索之余,我觉得有些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关注。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案例中也提示“在一次无意中,他跟妈妈说到班上有个同学取笑他笨,写的字又丑。”出于自尊心,他选择了回避,开始厌学,故意不登记好作业,编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学习。
既然人际关系与小晖的厌学有关,不知余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本案例没有做交代。
俊贵认为,该问题的解决还是很重要的。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差异也很大,有的学生较孤僻,不善交往,在学校容易寂寞和受欺负,人际关系自然就差。
如果他经常与同学有冲突,没有与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也没有形成集体的归属感。
或者害怕同学,在学校受人欺负,这些都会持久地影响他学习,即使厌学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也可能会出现反复,所以作为班主任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培养他与小朋友进行交往的能力,改进他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作业问题。
案例中的小晖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是使他符合全班的作业要求还是布置适合他发展的作业,可能是一个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否需要布置家庭作业也存在一些争论。
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然有些地方规定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可否从作业的源头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事实上,这也不仅仅是作业的问题,正如余老师所认为的那样,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为作业影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得不偿失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再提出时间要求,只会加剧他的学习困难程度。
所以,对他们而言,降低作业要求是有效的策略。
如果过高地对低年级学生提出要求,还可能会使他对学校形成不良印象,不利于培养他的学习适应性而出现厌学。
丁俊贵
201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