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很多人心中,一个家庭里,一个男人,作为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是一家之主,是顶梁柱,无论怎样,形象似乎都应该是高大的,伟岸的。
这种认知,已然在人们心中筑起一堵厚实的墙。乃至于一旦形象坍塌,效果便有点黑色喜剧的效果,就像一个无瑕的美人,突然发现她的瑕疵,一时竟不知如何接受与补救。
电影《游客》讲的就是类似的故事,但看的人心情同样如履薄冰。
该片由瑞典颇具才华的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执导,曾入围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不过,尽管有人将它与其他两部影片《爱的就是你》和《消失的爱人》并称“婚姻暗黑三部曲”,但在我看来,影片的内涵并不仅仅特指婚姻中的夫妻,而是对所有亲密关系的一次暗讽。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很自然地跟着拷问自己的灵魂一遍遍: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
剧情一开始就透着别扭。
来自瑞典的一家四口,来到阿尔卑斯山滑雪。
尽管已到中年,育有两个孩子,但看得出,男主人托马斯和妻子艾芭都维持着中产阶层的自律和体面。
丈夫呢,没有浑圆而松垮垮的肚子,脸不油腻,皱纹不过是岁月的见证者;
妻子也一样,保养得宜,穿质量上好的羊绒衫,直筒裤,优雅利落,操心一家大小。
但看似美满的家庭一家四口,总透着股别扭的尴尬。
一家人话少得可怜,两个孩子和妈妈更亲近,爸爸呢,似乎和其他几个人都是疏离难以融入的状态,特别是全家滑完雪合影留念,彼此无法合拍,显得滑稽。
不过随后很快就给出原因——爸爸的工作非常忙,平时与老婆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多,这几天是难得的陪家人时刻。
偏偏,就陪出事了。
第二天,一家人在雪山下的餐厅用餐时,惊叹于迤逦的雪山神色所吸引,妻子拿起手机拍摄。
谁也没料到,雪崩会突然而至,雪雾席卷至餐厅,餐厅里所有人都吓得大惊失色。
危机之下,做母亲的凭着本能反应,护住两个孩子。
而餐桌对面的丈夫,则一个人飞奔逃离现场。
但很快,人们发现不过虚惊一场,重回餐厅,男主人也回到位子上。
然而,整个家庭内部,一股尴尬的气氛在蔓延。
接下来的戏,导演分三个层次,发出所有关于人性、选择的拷问,矛盾因此而展开。
丈夫该如何面对家庭和自己?答案是,自我宽慰。
事情发生后,一家人回酒店,导演十分巧妙地用一组镜头刻画出每个人的内心:男主自知理亏,自己不论做丈夫,还是父亲的形象,都崩塌掉,因而像做错事的孩子,做低头认错状,但又十分在意妻子的看法,不时地扭头偷窥她的反应。
但妻子一直沉默,忍着不爆发,她无法接受一个事实——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怎么就能撇老婆孩子逃了呢?
孩子们的反应则更真实。俩孩子的视线不停在父母间扫来扫去,带着疑惑或害怕,对他们来说,父亲逃跑固然让人失望,但他们更担心父母因此吵架,闹矛盾,小儿子更是哭出声:“我怕你们会离婚。”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孩子的牵绊,离婚倒不至于,但一番拷问敲打及和解是免不了的。
为了家庭和谐,也为了孩子,夫妻俩首先做了初步和解:自我疗愈,彼此安慰,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这样翻篇吧。
但很明显,妻子翻不了篇,便有了接下来的两场拆穿男主逃跑的大戏。
男人逃避问题:不是逃跑,是人性本能!
第一次拆穿是在入住酒店时认识的女人,及她的新情人面前。
妻子控诉很突兀,但也可以看做她压抑已久,总之,原本轻松的气氛霎时变得尴尬。丈夫难堪之余,最直接的反应是矢口否认逃跑,解释说那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丈夫的话让妻子更吃惊和失望,对他说的下意识反应更不认同,因为在雪崩来时,她的下意识反应是保护孩子。
有意思的是,听他们倾诉的女人,是位思想非常open的女性,她已婚,同样有两个小孩,但她带着自己的情人出来度假。她坚持开放性婚姻,支持丈夫或伴侣找自己的xing伴侣。
但就是放飞自我的女人,也解决不了他们夫妻俩面临的难题:灾难面前,你的伴侣逃跑了,还不肯承认,该怎么办?
男人承认逃跑,是否男性都自私?
剧情的走向更尖锐,也更像走向死胡同——丈夫不肯否认妻子的指责,做妻子的只有步步紧逼,以证明自己的指责是有根有据的。。
这次,妻子在相熟的一对情侣朋友面前搬出证据。原来,当天她的手机录视频时没关掉就发生雪崩,也录下了丈夫逃跑的一幕。
面对证据确凿,做丈夫的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当场逃跑。
在这里,导演巧妙地插进一个话外音来拷问观众:如果是你,会逃吗?还是说,男人都比较自私?
这一问题是通过夫妻俩的情侣来完成的。男性朋友Mats直接承认,他不会做得比他朋友好,因为你不清楚人性。但他的小女友则反唇相讥,说他也是抛下儿子留给前妻照顾,自己和小女朋友来到滑雪圣地度假,而她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肯定是和女主一样的反应!
是不是这样?影片在最后也作了回应,稍后再说。
看似荒诞的结局
事已至此,丈夫也承认自己是逃跑,但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方面妻子仍然抓住这个不放,不肯向前,另一方面,又没离婚的意图。
然而,日子总得过下去!成年人应该懂得,解决问题远远比制造问题紧要得多。
在这里,导演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让一开始有理的妻子走偏了,她仍然处于较真冷战的状态:不重提,不原谅,不和好。
但一想,这样才更真实,在婚姻中,触犯底线的一方,只要承认事实,再道个歉,另一方,就必须要原谅吗?那犯错成本是不是太容易了?
她不是作,她是对身边的枕边人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谁知道以后再遇到事情,这个人还值不值得托付?
最后,导演是以男主的一场撒泼大哭来化解这场危机的。
男的剖析,自己不但不是英雄,还是个在和孩子打游戏时作弊的父亲,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也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
看着丈夫来这一出,加上子女从中调和,妻子再放不下,也只能和解,就算是暂时的。
接下来,夫妻俩在孩子们面前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母亲雪地里失踪,父亲勇敢地将她救回来。
这样,在孩子们面前,父亲的高大形象得以重塑,而父母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回去的路上,巴士出事故,女主是第一个与司机争吵,强烈要求下车的。
到了这一刻,前面发生的一切似乎公平了,也有了答案——在灾难面前,自救是人的本能反应,与性别无关。
此刻,男主释然,男主朋友神情也轻松起来。
这一结局,怎么看都带着荒诞!婚姻乃至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非要答案,或许只有张爱玲的那句“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