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七夕,我们的脑海中立马呈现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真的了解七夕吗?了解爱情的真谛吗?下面我们一起回味爱情的甜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在我国已经延续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融入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它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牛郎织女是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
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更胜于今天。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目前,南阳牛郎织女传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像凿于汉代,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2008年山东省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都在描写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这些都为世人传诵,还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这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七夕节(别称:乞巧节、七巧节、道德腊……)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今日七夕,让“浪漫”消费扑面而来,让我们见证这个充满荷尔蒙和狗粮味道的节日,让我们一起重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重新对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回味与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让七夕为“中国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七夕,品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