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鸡汤循环,情绪轰炸
搁置争议,兜售粉饰
冲突不够,人渣来凑;
扁平化,概念化,标签化“
业余编剧缺乏深度,缺乏生活的沉淀和积累,但又想出作品,就不得不靠脑补和瞎编。而脑补和瞎编的成果,一定带着标签化的强烈俗套。比如在描绘都市渣男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业余编辑只能往“窝囊废、小气鬼、骗炮男、陈世美”这四种类型上去编,毫无新意。
导演徐浩峰讲,他们上学那会儿教的是,想表现“我爱你”,台词就得写“我不爱你”,人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叫生活修正本能。但现在的剧都很弱智:你爱她就说爱她,你人坏就得掉渣。遇到经验之外的艺术复杂性与历史厚重性,就用“三观不正”强行消解。
只要能把近期热点塞进爽剧拼盘,结构、人设可以随便牺牲,前情、后续可以自相矛盾;
也不得承认,一个真相在于:一部国产剧烂或好,并不必然构成它的存续标准,并不是好剧才会火,烂剧一定沉,关键看它是否有热度,是否引起了话题。只要观众能一边骂一边看,平台就能一边收视一边赚。不怕你不骂,只怕你不看,真没人骂了,利益方甚至会雇人出来骂,反向营销岂不快哉?
什么样的东西有流量呢,看看公众号就知道了:鸡汤情感、八卦绯闻、绿帽出轨……这些内容不是爆款文章的全部,却足以代表爆款中最low、最无门槛、最易生产的那部分。所以,别看顾佳、王漫妮身上有中年危机、性别平等、职场压力等严肃议题的蛛丝马迹,它最终都要绕开严肃,回归撕x情绪。
除了以上问题,《三十而已》最大的症结并非无效叙事、口水台词与狗血情节,而是它滥用了一些原本值得讨论的现实议题,用时兴的话讲,叫浪费公共资源。“根本矛盾不解决,小确幸掩盖不了大失去”
它只提供舒适圈、从众台阶、成功度量衡与道德审判,不干输出价值、剖析人性、启发观众的赔本买卖。真正塑造独立女性,就该明白她们要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精英,而是心理上更平权的男性;真正反思从众代价,就该把孽债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推给“渣人帮”;真正探讨身份跃升,就应该有像《寄生虫》一样素描阶层的觉悟,而不是粉饰乡愿。
翻过来,说说影视业难点;
不要油腻,不要说实话,不要说违背大众情绪的观点;
不想被绑架,最简单的方法,不反抗而不是报警。主动把自己绑起来,会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