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作为美国的人类学家,她写的《菊与刀》很特殊,不是一般享有声誉的学术名著,其是一份受美国政府之令,专门研究日本的研究报告。
一、写作背景
二战后期,美国需要制定战后对日本的政策,但日本人的行为逻辑使他们很诧异。《菊与刀》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孕育的。由于美国和日本还在交战, 作者没能去日本实地考察。所以她从当时的宣传电影、集中营的日裔美国人、战俘的访谈记录、日本人的文学作品等中收集资料。
二、主旨
从题目中就可看出日本人的性格了,既有像菊一样的柔和性格,又有像刀一般的刚强勇猛性格。在日本文化中,菊花是国花,而武士刀又是日本武士阶层的重要佩带物。故而不难发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具体来说,就是既好斗又非常温和;既尚武又爱美,既粗暴又礼貌;既刻板又变通;既温顺又叛逆;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等等不一而足。
三、主要内容
本书是从日本人的生活琐事和日常生活中去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的,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神胜于物质
日本民族认为精神是主要的、永恒的,物质虽必要却属于从属地位,是短暂难以保存的。在日本人的眼里精神力量高于一切。他们的信念建立在“诸事俱在意料之中”的前提上,最大的威胁来自预料之外。故而对日本二战时期的抵死反抗的不投降政策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了,这种不投降的背后就透露出其反物质主义,投降可耻的思想植根于日本人的意识之中。在战争期间,流传的一句话:“这并不是军事间的较量,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抗衡”就很好地提供了佐证。
(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日本是个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讲究“各得其所”,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应当确定与自己的职位、辈分、年龄、性别相适应的地位。他们信赖秩序,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是日本人组织生活的准则。这点倒并不值得诧异,等级制在其他国家也充分占过主导地位,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元朝时期将人分为四个阶层。
在日本,长子拥有与父亲相差无几的特权。现在,特别是在农村和乡镇,按古老规矩长子留在家中,弟弟们受到更多的教育,到社会上去闯荡取得更多的收入。古老的等级制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日本妇女走路时要跟在她丈夫身后,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比丈夫低,即使她们穿上西服,和丈夫并肩而行,进门时走在丈夫前面,一旦换上和服,就必须退到后面。在日本家庭中,女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礼品,关怀和教育费全被兄弟占有。即使有几所为青年女性开设的高等学校,那里的课程也是以教导礼仪和举止规范为重,在智力训练上根本没法与男性学校相比。等级观念也是他们发动战争的原因,因为他们想要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当然了,他们想要成为金字塔的顶端。
此外,需强调的一点是在日本对等级制的尊崇是一门艺术。日本人按照恒定的等级制度来构建社会秩序,在家庭和私人关系中,年龄、辈分、性别及阶层决定了适当的行为,在各个领域中,无论等级高低,一旦逾其特权范围都将收到惩罚。日本国民将等级制视为合法加以接受。而适合日本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道德体系并没有在别的国家推行,别的国家没有这种以等级制构建出来的道德体系,它是日本本土的产物。
(三)报恩意识
日本的伦理道德基础是“恩”。恩是债务,必须偿还。日本人崇拜的对象并非完全是祖先,而是一种仪式,表示人们对往昔的感恩。负恩使他们非常容易动怒,却也增加了他们巨大的责任感。
列举几例,比如,子女必须完全服从父母,因为这是报答恩情的一种方式;老师、上司对自己也有恩情。因为他们都是帮助自己一路成长起来的人,对自己有照顾提携之恩。所以将来当老师或上司身陷困境时,应对他们有求必应;至于天皇的恩情,那是最大的恩情。天皇的旨意,他们愿意绝对遵守,献身也不是问题。而这一点恰好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利用,从而能够号召官兵誓死为天皇而战。
日本人从不轻易施恩予人,也不愿受恩于人。受到生疏的人所施与的恩是日本人最讨厌的事情。哪怕只是一支烟,如果递烟的人与自己没有交情的话,都会感到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表示谢意的最礼貌的说法就是“噢,谢谢,但这让我很为难”。一个没有明确授权的人若伸手帮人,就会被怀疑居心叵测,妄图从中获利。比如说,在日本大街上若有事故发生,行走中的人们大都袖手旁观,并非他们缺乏爱心或者同情心,而是他们认为任何非官方的干预都将使接受者负恩。用“诚惶诚恐”一词大抵可以准确形容他们负恩时的一种微妙心情。
(四)耻感文化
作者把西方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而把日本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罪感文化是指犯了过错之后,会因内疚而有羞耻感,源于“原罪”一说。而耻感文化是说产生懊恼的情绪,不是因为认识到错了,而是被别人发现或者批评了,才感到羞耻。一个重内,一个重外。日本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到不顾一切。所以日本人一般不会轻易向人提出要求,以规避受辱的风险。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如此,日本的家长喜欢以羞辱的方式教育孩子,以培养孩子对羞耻的敏感度。家长会对犯错的孩子说 “如此下去,世人会耻笑你”。
最后,一点感受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矛盾的集合体呢?只不过没有上升到一个民族的那么大的群体高度。正如毛姆的那句话:“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四、经典语录
1.一个人要是有所畏惧,那么他就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触碰的存在了。
2.虽然每个灵魂原本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如同一把新刀,但是,如果不勤于磨砺,它就会失去光泽。如他们所说的"自身的锈迹",它和刀上的锈迹一样有害,因此人们必须像磨砺刀剑一样对待自己的品行。光辉的灵魂一旦被锈迹掩饰,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砺一次。
3.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