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论》原文如下:“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
《心会论》内容非常的简单,但含义很深刻,对我们日常养生及练功都是很好的指导意义,所以值得我门好好研究!
为什么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呢?大家知道,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由大脑来指挥的,具体的说,就是通过脊腔里的六十二根神经组织来指挥的。所以脊椎对我们人来说太重要了!现在医学不断地证明,人的许多疾病,都是脊椎的问题所引起的!如果人总是弯腰驼背,脊柱里的神经就受到压迫,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各种病。比如有人老是不快乐,老是忧郁,说是得了忧郁症。心理学家说你是心理疾病,其实不是,是脊柱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注意到脊椎的重要性,提出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那么,如何练腰?李谨伯老师说大致有四个步骤:1、挺腰;2、松腰:3、拎腰:4、命门后撑。
有人可能会说练太极拳时,老师要求命门后撑,你怎么说要挺腰呢?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弯腰驼背的习惯,脊柱不正。大家可以平时注意观察,看看是不是!如果你一上来,就开始撑开命门,就更弯腰驼背了!所以,第一部是要挺腰,太极拳也要塌腰,腰一挺直,脊柱就正,气就通了!然后再放松,不能总是紧着啊!接着练拎腰,以命门为中,上、下部分要有意识分开。最后,命门后撑就容易练出内劲来了!
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观看杨澄甫先生前、后时期的拳照,好好的对照研究一下,可发现这一问题!
再说“猴头为第二之主宰”。“猴”应为“喉”,说的是颈前的喉骨。下颌收起来,再轻轻地顶起来,太极拳叫“头顶悬”。李谨伯老师说,具体练的时候,我们不能光顶头,在收下颌的同时,用下巴轻轻压住喉骨,同时配合含胸拔背,使脊椎一点一点拔起来,然后带着颈部的骨节,像眼镜蛇抬头一样一点一点地拔起来,这样颈子就不容易发僵了!这时,任脉会立刻打通,有似尿非尿的感觉。同时,注意鼻子和肚脐在一条线上,就气沉丹田了!另外,收下颌后,后脑的玉枕窍也容易打开了!所以说喉头是第二之主宰!
最后说“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什么是“心地”呢?我刚开始读时也感到很奇怪!后来,我想是不是在传抄中写反了,应为“地心”!这样,问题又来了,“地心”又是什么?通过练拳体会到其实“地心”就是脚心,具体说是“涌泉穴”。为什么又说是第三主宰?脚是离我们人体心脏最远的部位,现在也有人说它是我们人体的第二心脏!生活中医生常常嘱咐老人说,平时多走走路,对身体有好处!谈到拳上,涌泉穴是我们接地气的重要的通道,身体的病气是通过它排出去的,身上的内劲也是靠它在下面起调节作用的!所以,脚的要求是“脚要平吸”是脚掌平铺到地面,涌泉穴象吸住地面似的。练拳开始是气沉丹田,进一步则是气落涌泉,意入地心!(编者:据台湾张伯夷撰《心会要诀概论》:民初杨澄甫弟子于化行手着《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将“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改为“心地”,其在批注曾言:“心地一道德之根于心,犹农产物之出于地”。于化行将“心地”视为第三主宰,乃是对武德规范之强调与认同。于化行“心地”之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陈炎林著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认同其意,并节录在书末“附录”。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军来台落脚宜兰之太极拳名家熊养和著之《太极拳释译》也将“地心”称以“心地
第三之主宰”)。
我们理解了三个主宰的重要作用,具体练拳时注意这三个问题,身形上大体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李谨伯老师称之为“正身”,只有形正,才能气顺,进一步意静,最后神活(后天意识淡化,先天意识显现,进入本能状态)。他还说“正身”同时要“正心”,身心一体,身不离心,心不离身,心不正是学不会正身的!“正身”是小道,大道是做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心地善良的人!
主宰理解了之后,我们再说宾辅,就比较容易理解。这就是主和宾配合的问题!首先丹田要与腰脊配合,气来于丹田,蓄发于腰脊;第二是与掌指的结合,喉头一闭气息,气达掌指;第三是足掌和涌泉的配合,涌泉铺地接地气,足掌接地面之力,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臂,形于手指。这三主三宾同时发动,内外配合,迅如雷霆,才能发出周身一家之整劲。
2013年10月26日是李谨伯老师去世一周年的日子,特作此文纪念李老,感谢他多年来对我无私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