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在于山水。山美于起伏连绵、俊秀,水美于纯净清澈、温婉。山麓前后坐落着大小的村庄,水倚山转,宛如蛟龙缠绕游行群山之间。
我家村庄三面环山,村前有一条小河,是在距离村口四五百米的远处。村的西首(右北虎)山丘有块青石板坡,山顶上有一棵参天的大枫树,树龄少说有近百岁,树干粗到两个人难以围抱过来,平时,少有人走这条稍显陡峭的爬坡路。村庄东首(左青龙)山丘,沿山脚下才是父老乡亲们出出进进的一条主路,蜿蜒而至村前河堤,夹在东西首山之间是一块块梯田,沿着主路从村口直抵河堤边,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这些田就分给各家各户年年用作育苗下种了。
村前的小河,一年四季长流水,即使再干旱的年程也未曾见河水断流过,河水从东北往西南方向而下,常年清澈见底。河的两岸群山连绵,或高耸,亦或低凹;有的山顺势往前站,有的山自然往后排,河面亦变得时宽时窄,清澈的河水依山蜿蜒曲折地流淌着。美哉!站在河堤上放眼望去,一幅纯大自然的山水村庄画展现于您的眼前。
小河两岸的村庄,有的位于山之巅,有的像我的村庄一样,坐落在山之坳,有的居住于半山腰,又有的邻在河之畔。居住在小河两岸的父老乡亲们,一直存在着这样一衣带水的关系,相互帮衬着,彼此照顾着,大家又期盼着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河之水就这样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两岸父老乡亲。
我们小的时候,最大的天然水上乐园是村前的小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家曾经在河里打过水仗;在沙滩上摔过跤;在沙滩里用马骝腌浸过从邻村柿子树上“偷”摘来的柿子;小伙伴们一起在河岸边抓过家乡小河鱼;当大人围堰灌田的时候,在水深处,我们还学会了狗爬试的游泳。
炎热天,小朋友们跑到小河里去学游泳。玩着玩着忘形了,裤子被河风吹到水里面,被无情的河水冲走了;或是被哪位捣蛋鬼故意把裤子藏了起来。自己打着灯笼(没有穿衣服)跑回家,正好被哪位刚刚过门的新媳妇遇见了,上前刮着我们的鼻子说“你看某某胩裆(两大腿之间)是什么?不穿裤子,你羞不羞呀!”那个时候,这是大家最难忘记的,又很好笑的童年往事。
村前小河是两岸父老乡亲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乡亲们利用黄沙资源把乡下房子进行了新一轮的改建,旧貌换新颜。如今,国家对农村有了好政策,农村慢慢富裕起来了,家家都拆旧屋盖新房,以前砖瓦木结构老房子都不见了,渐渐被一栋栋的楼房替代,盖楼房用的黄沙都来源于村前的小河里,有的头脑灵活的村民还利用这资源在河边建起了免烧砖厂。
水瘦山寒之时,当村中井水量远不够全村人饮用的时候,乡亲们就在靠岸的沙滩上挖一口大大的水井,通过河沙自然过滤的水,可以直接当作生活水来用;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村口鱼塘干了,乡亲们的床单被褥衣服都会拿到小河边去浣洗,洗得干净还干得快。
河床里还含得有丰富的矿物质:每年从山涧流进河里的矿物质都沉积在河床里。我们村前的那段河床,经过检测后发现含铁量相当高,河道又成为乡亲们的一条致富路。前些年,从河道的上游到下游停满大大小小的淘沙船,乡亲们用淘沙船在村前的河床里淘铁沙,也为大家创造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
小河两岸住着的父老乡亲们,虽然同属一个地区,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分到两个县市管辖,很多方面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拿饮食上来说,我村庄这边剁肉糕用的材料是地瓜粉加鱼和肉,而对岸用的是豌豆粉加鱼和肉的,吃法自然也有区别,地瓜粉做出来的肉糕耐煮,除了蒸着吃外,还可以多用于火锅或乡下的吊锅,对岸乡亲们的肉糕蒸主要用来蒸得吃的多,上酒席看相好,招待亲朋体面还方便。
语言上更笑话。热字我们这边发音(yue),河对岸发(re);还有个蛮有意思的字,黑字我们这边读(he),对岸发音(hei
)是正确的,在路上,如果正巧遇见很久没有见面的熟人,就张个大嘴巴喊:“近来,您好像又长he(黑)了点。”在我们家乡,其实是一句很亲切的见面招呼。不过两岸乡亲们说的都是地地道道地方话,没有转舌音,所有的汉字的发音几乎都是平声。
河两岸的小朋友也乐此不彼,丝毫没有输给大人们。当他们闹起“战争”的时候,把可爱的小河划分为楚河汉界,伙伴们向对岸齐声高喊着:“对岸细伢儿(小孩)好可怜,过了正月又望过年,扳着指头算一算,中间还有个七月半。”
村前的小河又把两岸乡亲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我村庄有的乡亲们田地种到河对岸了。农忙的时候,对岸乡亲们会把热茶送到田间地头,遇上阵雨天,出门未带雨具,对岸人家会有人送来雨具,甚至干脆叫到自己家里去避避雨。农闲时,乡亲们把牛羊都赶到对岸的山上,让牛羊吃着山上的野草,乡亲们就聚在一起抽烟、喝茶、玩骨牌、拉家常,留在自家吃上一顿午饭再让走。遇上发洪水的时候,看着滔滔的河水不断地往上涨,此时,河对岸就会传来喊叫声“某某家收割的庄稼,我已经帮您家抱到高处了。”然后又赶紧跑去帮别家排涝堵缺。
以前,每年冬季来临,数九寒天时,开挖在沙滩上的水井也结上了冰,河水变得刺骨般的冰冷。为了方便来往的行人,两岸乡亲们年年自发到山上砍来树木,在河道窄的地方打桩,桩上架上木板或编制的竹板,搭上一座人工便桥,对过往客人分文不取。如果有看到老人和小孩经过便桥的时候,乡亲们总会主动上前搀扶或背着通过。
从小河两岸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多远,不论官多大,不管多富有,他们可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要想富,先修路。国家也大力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出资,乡亲们集资,个体户纷纷捐资,现在,两岸乡亲们在河面上架起了坐坐大桥,河面变成了通途。桥上人流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老人和儿童再也不会怕过便桥时掉到河里了。
如今,人往桥上站,眼前显现另外一幅景象:远看层峦耸翠,近听水声潺潺,河面彩桥座座,山前山后半山腰楼房耸立。
源于大别山麓的村前小河,流向巴河,蜿蜒绵亘途经数十公里,终汇入滚滚的长江。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