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写作好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想表达的很多,却无从下笔;提起笔来才发现素材太少,观点也罢、故事也罢,写着写着就有种江才郎尽之感;回忆起某个知识点,非常熟悉,却再也想不起来……
我此前也有这样的烦恼,工作太忙,琐碎的信息充斥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精力几天才能写出一篇来,质量并不是很高。
翻阅了很多写作教程、听了很多的知识付费课程,然而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大长进,反而越写越迷茫。 后来写得多了,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文字功底或写作技巧、写作风格的问题,而是知识面太窄,市面上有太多的教程都教会人怎么写作,却忽略了像存钱一样建立一所知识利息的知识资产银行,忽视了素材从哪儿来,如何把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拓宽成知识面的问题。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必须要有持续输出的能力,用输出倒逼输入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自从读了欢喜的《用印象笔记搭建写作系统训练营》后才豁然开朗:原来这是没有进行系统化创作的缘故。
大部分的写作者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敲,辛苦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码农,写作比起编程写代码而言回报真是太低了。其实一些知名作家的写作根本不是这样的,首先他们都有各自的素材库,而写作的步骤也一定是:一、确定选题和立意;二、列大纲;三、搜集素材;四、谋篇布局、确定文章的结构;五、检查素材是否贴合主题;六、完善素材;七、正式写作。这七步功夫下到位,文章才会写得出彩。
欢喜老师的写作系统训练营是指通过印象笔记搭建起一套写作系统,让知识能够有序沉淀。利用手机、电脑或iPad遵循认知科学的原理把印象笔记里的知识卡片搭建到一篇文章的输出,达到随时储备、随时调用、高产出的目的。
具体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要用认知科学原理贯穿整个系统。
史蒂芬·平克的《写作风格的意识》中提到,人的认知遵循的是4*5的原理,也就是说大脑的逻辑层级一般不超过4个,其对记忆的搜索深度也不超过5个。在印象笔记中知识卡片的搭建也坚持的是4*5原则,方便写作者快速检索到相关信息。
第二,要用见感思行的创作方法。
见: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把个人经历娓娓道来,不带任何的修饰,也不做任何的添油加醋,就是要讲清事情原来的样子。
感:主要谈一下个人的观点、感悟,收获了什么,明白了……
思:对这件事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行:打算怎么去解决,或者说在明白了真理之后,会从哪些方面去践行?
第三,高效的知识生产技术
《智识的生产技术》一书中有提到,学习并非是一件特别费力的事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原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线。熟练掌握系统化写作后,写作就不再像搬砖一样一块一块儿地往上砌,而是拼图游戏。平常的积累素材的功夫下到位了,只要有思路,文章便浑然天成。
第四,利用素材库,进行快速写作
相信如果能坚持写完1000张知识卡片,一个私人Google也就建成了,写作对于知识创作者来说就如同吃饭和喝水那么简单。
而这套系统不光可以用于写作上,还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把钱存到银行只能拿到很少的利息,把知识存到知识银行里经大脑的不断加工和运动,一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期待欢喜后续的一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