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桌上,除开摆放着几本在看的书外,还放着5、6本各式的笔记本。
第一本,我用来记录某大V的写作课学习笔记。
第二本,记录着近期学会的几个APP使用小技巧。
第三本,记录了一些金句、名言、点睛之笔的材料。
第四本,记录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第五本,记录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第六本,还没想好用来记什么。
有小伙伴可能会说:
哇,你的笔记本分类的感觉好好哦。
你的笔记分类感觉很规范!
如果你们真要这么想,我要告诉你们。
其实这样未必正确
这都是骨感的理想。
在丰满的现实中:
第一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记录了一些名言金句;
第二本,记录了一些工作内容;
第三本,用到最后几乎什么都记录;
第四本第五本,写了几页后基本也搁置了…
用到最后,光是思考要用哪一个笔记本进行记录,都很费事!
这样费劲的信息,还想找灵感?
那么,到底该怎么进行信息记录呢?
01 玩具箱般的一元化笔记
在我对这些信息到底该怎么整理记录进行反思时。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帮助了我。
在笔记的方法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一元化。
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个笔记本中。
我其实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
但书中的某一个点,启发了我。
我们可以把信息收集的活动形象地比作“收拾孩子的玩具”。
要怎么样才能收拾好这些玩具呢?是将他们一一分类整理好,放入架子上和抽屉中?
不,还是要一个个全部放入一个大的玩具箱中。
这就是一元化的构想。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
这些玩具种类很多,东西很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如果我们按照所谓的分类整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材质),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很不错。
但是带过孩子的都知道,你无论收拾的多么好,孩子每天都要把所有的玩具翻个遍,又弄得乱七八糟。
你是每天这么勤快的分类整理?还是干脆一股脑全部放进一个大的玩具箱?
或者换一个说法,你给孩子每买一个玩具,还要进行分类?
哪一天你想要找一个玩具,说不定忘记是什么分类了,还得找半天。
与其这样,你不如全部放在一个大箱子里。
下次不管找什么,反正都在这个箱子里,肯定能找到。
同样的思路,其实做笔记也是这样。
奥野宣之用他10年的记者经验告诉我们,一元化的笔记,很有效。
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他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多年。
他独创了信息整理术,光是信息整理类的书籍,在日本都累计销量超50万册。除此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各类媒体节目、各类论坛中。
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进行记录。
所以,我相信,这种简单易用的一元笔记法,只要你来试一试,定能有效。
02 边写边贴,简单易用
那么,我们来试一试这种方法吧!
先来谈写。
1.书写层面:文字清晰,字体稍大,字母缩写,常用内容符号化,这些都是基本项。
2.格式层面:六位数字日期,标题,空一行,分割线,这些内容,看来也好理解。
3.思考层面:重点来了!
奥野宣之独创的这一套“葱鲔火锅式”的记录法
一行原文,来源于外部信息,记录的客观内容。
一行思考,来源于自我思索,记录的主管感想。
其精髓在于记录“自己的声音”。
你在记录客观内容的同时,让自己进入思考的状态。
就算再寻常不过的事物,也能挖掘出有趣、值得一谈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好点子的来源。
再说说贴。
我们随手可及的广告纸,名片,书签,报纸片段,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剪贴纳入笔记本。
假设哪一天,你和许久不见的朋友约着一起去餐厅吃饭,谈话的内容可能很快就会忘记的差不多。
但如果你把餐厅的点餐卡,名片,或是结账单什么的带回来,贴进你的笔记本,再记录几个你们共同的感受。
这样,下一次,你再翻阅笔记本,是不是有种历历在目的回忆感?
我们常说,一幅好图胜过千言万语。
你剪贴来的画册、照片、涂鸦,不管怎么一贴,胜过你写十行字。
再来分享一个小技巧。
商务用的A4纸张的尺寸一般是297*210。
我们常用的笔记本一般是A5,尺寸是210*150。
发现没有,210这个共同尺寸,所以,A4纸三折后拿来贴入A5本正好合适。
所以,奥野宣之大胆地说了一句话:
纸质媒体本来就是为了被剪切而生的。
这种活生生的笔记,还怕找不到灵感吗?
03 素材的活用
有这么一家乳制品公司,老板鼓励研发人员研发新的乳制产品。
公司有两个资深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A,每天都研究各式各样的乳制品,想尽办去研究、模仿市场上其他的乳制品。
研发人员B,反其道而行,每天研究的都是乳制品以外的其他内容,压根不看市面上任何乳制产品。
你猜怎么着?
A人员研发的各类产品,虽然模仿的很到位,但始终销量一般。
B人员搜集到其他领域的信息,研发出来一款运动健身型奶制品,销量大增。
小伙伴们是不是难以理解?
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的话来说,就是:
这些平时看上去毫无用处的信息,恰恰是你灵感的源泉。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提出过: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只需要把我们笔记中的元素组合重装就行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信息重组的方式。
笔记从前往后看,从与当下的内容相差较远的信息开始看,也许会给你其他的启发。
重读笔记,贴下便签,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以前的笔记。
使用卡片,将不同的笔记进行重组,促进自己的思想发酵。
只用大张纸,将相关主题全部纳入,进行信息汇集。
这种自我思维的迭代,在不经意间,给你的写作会带来无穷的灵感。
在信息混杂的网络时代,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朋友送你价值199、299元的N本电子书。
你感觉,挺好,又有这么多新书可以看了。
但随手丢入网盘,几天后你什么都忘了,可能再也不会看了。
但如果朋友送你一本书,也许就30-40元。
那种幸福的感觉远远超过那N本电子书。
而且我相信,你肯定会读完。
电子书,价值再高,信息量再大,你不去看什么都不是。
实体书,价值不那么高,信息量也不那么大,只要你去看,你去吸收,它带给你的价值就无穷大。
其实,对于笔记也一样,你copy下来的电子档,也许就那么一直放在那了。
但如果你是亲手书写,粘贴的笔记,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重新翻看时,满满的回忆,这种幸福感是电子档无法代替的。
那么,这一纸笔记清流,渗入你心了吗?
欢迎关注 蚂蚁向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