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时间,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一片死寂,只有在微博手指一直往下刷刷刷的快感让我沉浸其中,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直至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你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微博上,别人把这事件用来读书、学习,这就是你和别人的差别,也是你日后与别人拉开距离的开始。这句话不得不说是个当头棒喝,以至于我当即就把微博卸了,打定主意不在这上边浪费时间。有一段不错的成效,在自己没事可干,其实是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手机上没了微博,也就不存那个刷段子新闻的心思了,心思也就安稳了些。后来在微信上关注一个博主萧秋水,看她的每篇文章,几乎句句都能直戳要害,很切合当时的心境与思想,一方面是对自己目前颓废现状的惶恐,另一方面是有发现问题至少可以找到应对方法的一丝幸亏感。她提到自己用的工具也有微博,关注的另外一个博主也是微博常用户。在我深思熟虑了一夜后,又把微博重新下载安装。内心的意念是我拿来是用来获取知识的,我可以控制好、利用好它。于是在历经了多次狗皮膏药似得卸载安装后,微博终究是在我的手机上常驻了。
这段时间看手机相册,发现微博相册和截图相册在我不知不觉常累月的积累中加起来竟然有五百多张,打开看有好多都忘了是什么时候存下来的了,但都是通过手机上网时浏览到的又触动的文章或者英语计算机等技能之类的帖子,想着存在手机里没事可以拿出来看看,但大多都是存下来就永远的存下来了。手机在用了一年后也不出意外地经常卡机,经常提醒我清理内存,没办法,手机还是要继续用下去的,也就趁着清理手机内存的功夫上,顺便再把存货拿出来整理一下,毕竟当时是有意存下来的,有些文章确实很实用,不想白白浪费了。
在整理相册的这几天,在想当时是为什么存下来,又为什么那么久没看以至于遗忘到相册的最下 面。这其实是通病,现代人的通病,碎片化阅读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微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短短的169字就可以承载一个观点或者零碎的知识。我的初衷也是想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开拓视野,获取技能。当然它也很人性化的提供了收藏、下载的功能,我也是运用的淋漓尽致。这是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好处,我们也乐享其成。但也许就是现如今获取知识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越来越廉价,大家也就也就越来越不珍惜。好似以前人们汲取知识就像是豺狼遇到羊羔,需要用十二分的热情才能取得,而现在的人却是像逛超市般的闲情,对其随取随到。我也如此。以为把知识收藏了就是自己的了,总觉得自己日后会有时间再仔细看,先点击“收藏”,收入囊中再说。结果却是收藏过后便不再问津。是没时间吗?当然不是,是忘记了吗?也没有,每次看手机相册都会看到,却很少点进去。归根到底应该是拖延症和懒吧。像现在是手机内存到了快要爆仓的地步,成了累赘后,才不得不考虑整理相册、收藏的事情。
我喜欢做摘抄、记笔记,就把这些收藏整理到笔记本上。每看完一篇按删除键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感就多一份,每看到之前收藏的文章,保存时的心情便还原到现场,过去与现实便产生了对照与联系。每看到一篇“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好”得文章,便颓败的发现自己并没有将几个月前就发誓要做到的事情做到。幸亏我是个乐悲观参半的人,看到自己有这么多没有做到的,有这么多丧失的机会,除了从此刻做起抓住现在这个念头外,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能够让我重拾信心的方法。用上午四节课的时间把所有的收藏整理完毕,删除了大半,但有一些还是不舍的删去,我想让它存在自己的手机里,在我能尽量想起时能够有些话给我带了打击也好、信心也罢,能够随时提醒我,让我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我很享受清理的这个过程,它不仅仅指的是删除实质的东西,卸掉包袱,还是对我自己思想的一个定期清理与反思。反思近期脑中的颓废与麻木,将其清理出去,再放进来一些积极乐观而又现实的思想。确实,人的大脑容量是一定的,怎样去分配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内容,全在于自己。读书也不正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