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室友惊呼,杨绛先生去世了。
说来惭愧,对于先生,我的定义仍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先生本人,其实了解甚少。
以前,我看《围城》时,不知怎么,产生了一种错觉,钱钟书老人家婚姻不幸。当然,后来这一观点被语文老师推翻了,她告诉我们,他有一个才华横溢又贤惠温柔的妻子——杨绛,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先生的名字。
然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沉迷于言情小说,很少涉猎像先生这一类作家的作品,总觉得他们的文字太过寡淡。
直到先生去世,朋友圈中各种缅怀先生的文章不断刷屏,我才发现,我对先生的认知有多浅薄。
于是开始静下心来,重新翻开早已落灰的《我们仨》。
不知人们是否和我一样,初读先生的散文,并没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但是当自己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她文字中蕴含的巨大魔力。我见惯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也看腻了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断注入狗血的爱情小说,更喝够了一碗碗喝下去后毫无用处的心灵鸡汤,但先生的文字,却如山涧小溪,明明经历过岁月的变迁和风雨的洗礼,但始终缓缓地流淌着,将往事娓娓道来,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跌宕起伏,可当我合上书时,她的文字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正如钱瑗所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但是,我们往往更爱烈酒,而忽略了清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