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约我下班出去坐坐,说实话疫情这么长时间每天都是“两点一线”还真没有像往年一样频繁出去“聚义良宵”,我都不知道应该吃点什么好。这时同事端上来各种不同口味的寿司,我好奇的问:这不就是米饭包菜,菜卷米饭吗?有什么可吃的呢?同事却不以为然将“寿司”从选材到制作到口味一通猛夸,还说什么制作如何的讲究工艺如何纯正。说句实话,作为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我是尊重的,但和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相比,真的是入不了我的审美观,因为在我看来“寿司”只不过是中国饮食文化非成熟期传到日本的一种饮食,现在已经是中国饮食文化自然淘汰的糟粕而已。是原始厨艺的再现,是原始饮食制作的体现。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注重“滋、养、补”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还可以从时代与技法、礼仪与哲学、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为什么很多国人却很崇尚西方洋人的饮食,什么牛排、披萨、咖喱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原始社会的饮食文化。因为明明可以一双筷子解决的问题,他们又是“刀”又是“叉”甚至还有生吃的习惯,这和饮毛茹血无异。有人说这是外族文化入侵的结果,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
说到文化自信,我立刻想起了一个人,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10多年。在英国爱丁堡获文学硕士时才21岁,后在德、法、意、奥进修,获得文、哲、理、工、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他对于英、法、德、意、日、俄、希腊、马来西亚以及拉丁等9种文字语言无不通晓,因此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具有极深的造诣。
他就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京师轰动举国瞩目的人物辜鸿铭。1885年辜鸿铭回国后长期担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洋文案”(即外文秘书),1908年,宣统即位,他曾官拜外务部侍郎,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的名字曾经很响亮,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这位老先生头戴瓜皮帽,身穿方马褂,脚蹬双脸鞋,踱着四方步,出入北大园,红楼课堂上,大讲英国诗,据说这是当时京城一景。他不仅是语言天才,更是精通中外的大师级学者。他在东郊民巷的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要凭门票的。要知道当时中国人演讲从无买票一说,而这位老先生的演讲,据说当时北京的外国人差不多都到齐了,他不但卖票而且还把票价定的很高,听一场要两块大洋(相当于现在近1000元人民币)。可在当时听梅兰芳的戏,最贵的票才一元二角。但他的学术讲座比梅博士的《贵妃醉酒》还卖座,听众踊跃场无虚位,可见当时中外文化界对这位大师的尊崇。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已由过去的狂妄自大转变为自卑自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转而崇洋,这是被列强欺压的没有底气的表现。而辜鸿铭由于非常了解西方文化又特别崇尚中国文化,所以才有力排斥西方文化之非的言论,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美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深奥的性质;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宏伟的性质;德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朴素的性质;法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可以得到精微的性质。”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到了如此地步,况且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正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步,能够说出这样中国文化优越之论,即使放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是无法比拟不可想象,有其警世之意的。
当时,严复和林纾是把西方的文化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多多少少是带有一点推崇西方文明的情结在里头的,可辜老先生却努力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他第一个将中国的古代经典《论语》、《中庸》用英、德两种语言翻译到西方,这两部经典《论语》《中庸》和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译作《春秋大义》,在国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英国、德国甚至有专门研究他的俱乐部,可见他有多么强大的文化自信。他又曾对昔日同求学于欧洲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他被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印度作家泰戈尔都来华要与他谋面,英国近代著名小说家毛姆1920年曾千里迢迢专程到重庆拜访他。那个年代在国人越来越推崇西方文化的同时,他却是越来越顽固地坚守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立场,他在公交车上倒读英国报纸嘲笑没有内涵的英国人,他甚至在美国最负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星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美国》(The Uncivilized United States)的文章,把狂傲的美国人骂得一文不值,但却为自己赢得了美国人对英国人王尔德、萧伯纳般的尊敬和美国人对外国人少有的五体投地,20世纪初的西方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再看看今天的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又开始“崇洋媚外”了。英语成了三大主课之一,大家会羡慕西方的“人权”“民主”,排斥中医中药等传统文化……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初学英语,老师告诉我们“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如果不会英语外国人来了就不能同他们交流”,我当时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我到外国去必须要说英语,但我此生肯定是去不了外国的。现在外国人到中国来为什么就不说汉语反而让我们说英语呢?”,“汉语之所以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怎么和所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相提并论呢?有什么炫耀的资本呢?”我总是感觉就像是签了不平等条约一样,我想不明白同样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为什么只能说英语不能说汉语。高考有多少孩子因为英语而前程折转,不就是一个沟通工具吗?至于吗?有多少人在生活里工作中能用上?唐人街卖布的老太太没有上过一天学,英语说的绝对比科班六八级地道,因为语言是环境的产物,怎么能够用分数来衡量呢?
汉语比起英语:
1、汉语用字少,汉语常用字只有3500个,通用字7000个,英语词汇量现已突破100万;
2、汉语信息量大。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
3、汉语理解方便,汉语多义可联系,英语单词多义且无联系;
4、超时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可互换解释,英语古时文章阅读较难;
5、汉语思维速度快,易于识别;
6、汉语语法简单,无动词变化,单复数,阴阳性变化等;
7、汉字输入电脑的速度快,已被Microsoft证明;
8、汉字可竖排阅读;
9、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
10、汉字是唯一延续五千年生命的文字。
这么优秀伟大的语言文字一百年前辜鸿铭老先生就已经洞悉了,而今天的我们却为什么反而要“舍近求远”学习英语呢?真的只是为交流方便吗?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文化不自信。中国文字横平竖直中国话字正腔圆,预示着中国人堂堂正正光明正大,这是正能量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在网上刷视频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违规了、违章了、妨碍公共秩序了甚至违法了,执法人员、警察提示警告,他们反而拿起外国所谓的“人权”“民主”说事。我真想告诉这些人,你们违法了还辱骂殴打执法人员在中国没有被警察开枪击毙就是“人权”,疫情期间所有人都能打上免费疫苗就是“民主”。做一个中国人应该是此生最大的荣幸,为什么要崇洋媚外呢?还是因为不自信。
当我看到一个看了一辈子病救了无数生命的老中医被斥责“没有行医资格、非法行医、草药不科学”时,我的心凉透了。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深厚根基的中医文化哪有现在的我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各种疫情灾害中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主要靠的就是中医药。在同疫病的斗争中,我国人民逐步摸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武汉疫情暴发后,在中央指导组的指挥下,对武汉全市进行网络化全面大排查,凡是确诊的、疑似的、发热的、密接的人员,全都实行隔离。隔离之后,给隔离者服用中药。这个经验是从历代典籍中得来的。古代发生瘟疫时,在城里,人们会在城的东南西北中支几口大锅煮中药,让每个人拿碗去喝药;在农村,就把药放在麻袋里,把麻袋投到井里,让村民去喝水。现在中医药工艺进步,可以采用中药锅煮药,用1000多个煮药锅24小时不停地煮药,然后把药送到隔离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严格隔离和普遍服用中药的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继承传统医药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守护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怎么能说不科学呢?而“科学”一词是西方文化的表达和标准,怎么有资格作为衡量中国文化的标准。这是典型的被西方文化洗脑侵蚀和文化不自信。
而国产品牌比亚迪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振奋人心。有网友曾喷击比亚迪汽车的按键使用中文,说这样太土是一种落后的行为不能与世界接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这个东西是涉及到中国文化底子的,既然涉及到底子我们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一席话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称赞和支持:比亚迪现在开始使用中文汉字,这也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展现,中国汽车就应该使用中国按键,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国产车!对啊!都是什么逻辑?用汉字就是落后,用英文就是与国际接轨。醒醒吧!都已经二十一世纪了,还以为是一百年前呢?有些人明明购买的是一台国产车,明明自己不懂英文,车内的按键却全都是英文,还强词夺理的说:这样会让车子变得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能让车子与国际接轨。然后再一个一个的从网络上面查询这些按键的意思,害怕按错了把车子搞坏,这车学的成本太高,开的也太累了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作为这么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