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更有力量
正确的跑前热身顺序是:泡沫轴放松—动态伸展—跑步—静态伸展;
我们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形状细长。如果姿势和动作长期不当,有些肌纤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纤维就会缩短并形成结节。我们通常可以在肩胛骨周围、大腿外侧、小腿等位置摸到这样的结节。这些已经缩短并发展成结节的肌肉在长时间工作发力时就有可能抽筋。拉伸对解决这些结节并没有帮助,试想一下从两端拉扯一条打了结的绳子,越拉扯结节只会越紧。
解决这个结节最好的方法是放松,可以用泡沫轴放松的方式。
推荐泡沫轴放松的方式,因为在运动前放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自己就能操作。只要用泡沫轴在有结节的位置上滚动,轻微的压力就能让肌纤维从缩短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记住,在有结节的位置上滚动时一定要轻轻地滚动,产生轻微的疼痛感即可。
第2步,身体柔韧性训练。
无论选择走路还是跑步的运动方式,身体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何提高我们身体的柔韧性呢?可以从动态伸展和静态伸展两个方面来训练。
走路或跑步前的动态伸展和健身前的动态伸展并不完全相同。走路或跑步前的动态伸展需要从脚踝开始,一直活动到手指、肩膀,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0分钟。动态伸展完成后,心率达到110次/分钟,就可以结束热身,开始跑步。
静态伸展是在运动之后进行。静态伸展可以进一步拉伸关节、肌肉、韧带,提高身体整体的柔韧性。
跑前热身和柔韧性训练的详细视频解说,
轻松跑步第1步:找到4个基准点
第一,制订一份科学的跑步方案
1 看体脂率(跑步训练的启动指标)
"当男生的体脂率低于26%、女生的低于32%的时候,也就是体脂秤显示体脂率不在肥胖区间的时候,可以考虑慢跑的运动方式。"
-体脂率指标是指体内的脂肪占体重总数的百分比。比如说,男性的体脂率高于26%就属于肥胖,在14%左右腹部就有肌肉。女性的体脂率高于32%属于肥胖,在23%左右就能看到肌肉线条。体脂率能让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情况。
测量体脂率,最好选择在同一个时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测量。
2 看最大摄氧量(确定跑步舒适区间的指标)
最大摄氧量就是你在运动中获取氧气的最大能力,这个指标越高,代表你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线粒体的功能越好。那么,对于一个正常成年人来说,最大摄氧量达到多少才算合格呢?一般来说,男性达到40ml/kg·min,女性达到36ml/kg·min,才算是及格,及格线以下都是比较危险的。
最大摄氧量(VO2 max)是衡量人体心肺功能的量化指标。实际上,测试最大摄氧量不仅能测试出心肺系统的功能,还能测试出肌肉线粒体的功能。肌肉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身体的氧化反应是在肌肉线粒体中完成的,它的数量决定着人体可以消耗能量的多少。
3 看心率(制定跑步强度的指标)
让心率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再加上时间或距离的标准,就能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和良好的运动效果。
测量所需的第一个数值是最大心率,网上最常见的公式是(220-年龄)次/分,也可以自己用心率手表实际测试。
需要的第二个数值是静态心率,测量方法是起床后站起来静止1分钟,这1分钟内的心跳就是你跑步时的静态心率。
4 看疲劳指数(调整跑步强度的指标)
通过心率手表来了解疲劳指数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的静态心率后,每天早上起床时看一下心率,如果比正常状态下高5~10下,说明前一天运动量过大,体力尚未完全恢复或者没有休息好,要适当地调整运动量或增加休息时间。之前说过的奥美的王泽蕴老师,平时的心率就高一些,有一次熬夜到很晚没有休息好,早上只做了起身开门这个动作,心率就上升到130次/分钟,她当时就吓坏了,赶紧先放下手中的事,乖乖补觉去了。
轻松跑步第2步:把目标改成提高最大摄氧量
如果是为了改善健康状态、保持精力充沛,我们可以把目标设定为提高最大摄氧量。
如果从高强度运动开始训练,最大摄氧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但肌肉线粒体的能力并不会得到提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摄氧量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如果从慢跑这种中低强度运动开始训练,虽然心肺功能没有得到锻炼,但肌肉线粒体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最大摄氧量也会增加。当你慢跑一段时间后,最大摄氧量的数值不再变化时,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氧能力基础,可以适当地增加运动强度。
一般训练1年左右,最大摄氧量就能达到峰值,之后的运动以保持这个峰值为目标即可。
科学合理的运动确实会增强你的心脏功能,增加精力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这些都是长寿的重要指标。
轻松跑步第3步:在6个强度分区间循序渐进
强度1区: 轻松跑(Easy zone,简称“E强度”),
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静态心率)×(59%~74%)+静息心率
E强度等级虽然看起来是速度最慢、强度最“弱”的等级,但事实上,它是很多项身体指标的最佳训练强度。建议初跑者从E强度等级开始跑步,可以避免因长期缺乏运动而受伤;同时可以提高身体的韧性,减少在以后的比赛中或进行较高强度训练时受伤的可能性;长时间坚持E强度等级训练可以提升每次心脏输出的血液量,增加心肌的力量,进而降低心率;还可以增加肌肉线粒体和毛细血管的数量,提升人体的最大摄氧量。
强度2区: 马拉松配速跑(Marathon zone,简称“M强度”),
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静态心率)×(74%~84%)+静息心率
M强度是指跑步者在跑全程马拉松时的平均配速。也就是说,M强度是模拟马拉松比赛的强度,让跑者熟悉马拉松的配速,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M强度的训练效果和E强度类似,只是速度稍快,强度提升了一个等级,它主要是借由模拟比赛强度提高跑者的信心,同时可以强化与跑步相关的肌群,提高跑步者的有氧耐力。
强度3区: 乳酸阈值强度(Threshold zone,简称“T强度”),
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静态心率)×(84%~88%)+静息心率
喜欢跑步或者力量训练的人大概都听过“乳酸”这个词,乳酸是人体代谢时生成的产物,运动时人体生成的乳酸数量会增加,同时排出乳酸的速度也会提高,从而保持出入平衡。当跑步者以E或M强度跑步时,身体产生的乳酸比较少,不会在身体里累积。
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体排出乳酸的速度跟不上生成的速度时,乳酸会大量堆积,浓度迅速提升,而这个超出平衡点到达超负荷范围的临界点值就是乳酸阈值。
当跑步速度高于M强度时,肌肉中的乳酸浓度会快速提升。充满乳酸的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为了保持运动能力,必须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乳酸的转运和代谢。这就是“排乳酸”。
T强度训练的首要目的就是增强身体排乳酸的能力,不断提高乳酸阈值,让跑者在T强度下的速度(被称为“临界速度”,简称“T配速”)维持更长的时间。
相比E强度和M强度训练来说,T强度训练会稍微艰苦一点,以提升跑者的耐力为训练目标。
世界级的跑者在T配速下也最多只能坚持60分钟,如果你能以T配速跑60分钟以上,说明你的T配速强度偏低,需要适当增加。
强度4区: 无氧耐力区间(Anaerobic zone,简称“A强度”),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静态心率)×(88%~95%)+静息心率
T强度训练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乳酸阈值,使乳酸产生的量刚好等同于排出的量。当跑者以更高等级的A强度训练时,这个乳酸阈值很快就被超过了,导致乳酸快速产生,又不能被快速排出,大量累积在体内,所以,A强度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耐乳酸能力。此外,由于跑者在A强度等级训练的时间更多,对提升身体有氧代谢能力的效果更好。
强度5区: 最大摄氧强度(Interval zone,简称“I强度”),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静态心率)×(95%~100%)+静息心率
I强度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跑者的最大摄氧量,让跑者维持更长的运动时间。我在前文中说过,最大摄氧量是一个人有氧运动的极限值,数值越大,代表着有氧运动能力越强。
I配速是指在最大摄氧量下跑出的速度。I强度属于高训练强度,通常来说,一个人在I强度下训练时,每次最多维持10~12分钟,因此,I配速并不适合长距离的比赛。
I强度训练通常采用间歇式的训练方式。比如3~5分钟一个训练回合,每次保证相同的训练强度,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延长跑者在此强度区间的总的训练时间。
I强度训练是6个强度中最艰苦的训练,也是锻炼跑者意志力的最好的方式。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后,跑者的有氧运动能力、耐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强度6区: 爆发力训练区(Repetition zone,简称“R强度”)
I强度训练已经达到了有氧运动的极限,作为更高等级的R强度训练就必然属于无氧运动了。这时,人体要从无氧系统中寻求更多的能量支持。无氧系统提供能量的效率比有氧系统高很多,所以跑者可以用更高的配速跑步。
进行R强度训练时不需要考虑心率,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无氧运动能力、跑步速度和跑步效率,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的神经反射、缩短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加快步频达到提升跑步效率的目的。
R强度训练因为训练时间很短,训练时反而不会觉得太痛苦。同时,R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和E/M强度训练穿插搭配,起到互补的作用。E/M强度训练有很多好处,比如减少受伤概率、增加心肌力量、提高最大摄氧量,但是如果一直保持E/M强度的训练,会引起肌肉伸缩速度变慢的可能。建议E/M强度完成之后,增加几次短距离的R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提升运动效率。
轻松跑步第4步:定好周期,4个月后就能跑半马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生物钟(昼夜节律)研究领域的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原因是他们发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生物钟——基因。
如果一个迎接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要接受赛前训练,该如何制定他的训练周期?是今天5km、明天6km,一直不断地累积,到马拉松比赛时达到训练量的最高值吗?
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这样的训练周期是在累积疲劳,会让体能越来越差。
重大比赛前的一两周,并不是运动员加大训练的冲刺阶段,而是放松调整、储备能量的阶段。学生在考试前也是如此,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在关键时候才能把存储的海量知识关联发酵、有效提取。如果考试前一直复习,大脑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在考试时反而可能因过度疲劳而发挥不好。
所以对一个跑步初学者来说,周期化就是科学安排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
运动科学家发现:人体在同一个运动强度的适应期是四到六周,之后需调整运动强度,提供新的刺激,运动能力才会不断进步。
可以参照这张图为跑步初学者制定为期4个月的训练周期。
第一个月的任务是给自动的有氧系统打牢基础,第二个月是针对自己的弱项加以强化,第三个月是把自己的能力全面推向巅峰,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开始恢复调整以迎接比赛。
运动强度是规律性递增的,刺激—适应—变强。如果跑步初学者的目的是打好有氧系统基础、4个月可以跑完半马,那么16周的训练就要分为5周基础期、3周进阶期、4周巅峰期和4周竞赛期。
对于初学者来说,重点是E强度的跑步或者走路训练。开始训练时,跑步5分钟、走路1分钟的循环是最安全又稳妥的方式。
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完成半马时,就可以考虑在5个小时以内完成全马的新计划了。这个计划就是新的刺激—新的适应—新的体能领域变强,延续了之前的训练周期。
特别提醒,巅峰期是整个周期中训练量最大的周期,也是身体免疫力最低、最容易生病的周期,要更注意休息与恢复。
而最后的4周竞赛期要适度减少运动量,使比赛当天的身心状况达到最佳水平。